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解决方案 >> 物联网方案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归纳并总结了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的现状及特点,并指出了目前物联网产业布局中所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探索性的提出了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发展方向及布局构想。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提高我国物联网产业集中度的对策和加快实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策略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科学合理布局的实现;并指出应发挥政府机构在物联网产业布局中的引导作用,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1、引言

       Michael E.Porter(1990)在其所著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率先使用产业集群一词研究集群现象。Porter通过研究数个工业化国家得出,产业集群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几乎所有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产业集群[1]。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存在竞争和合作关系的各类规模的企业与供应商、金融组织等为其服务的机构集聚于某一特定区域内,并通过复杂的网络关系密切联系的经济集聚体,代表了一种不同于市场和等级制的经济组织结构。产业集群一般用于定义一个特定的行业为导向的经济体系中,众多产业密切联系的企业与各类服务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从而形成强劲和持久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某一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高集中度,对降低集群中企业的生产和交换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

    2、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状况及特点

    2.1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现状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识别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条码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借此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与互联网连接,做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那么人类做到无所不能并不是一种空想,而它的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是无比巨大。

      我国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布局方面起步较早,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规模大幅度增长,形成了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体系。截止201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1933亿元,在交通物流、公共安全、医疗保健、环保、电力等诸多行业领域,物联网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元。

      当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制定了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但形成一个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主次清晰的物联网产业布局体系仍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地区集群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如图3所示。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江苏和浙江为两翼,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最为迅速,产业规模位居三大区域的之首。由于长三角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而物联网作为高新技术中的典型代表,使得长三角地区在发展物联网产业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作为我国物联网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起源地,目前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主要应定位于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从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这两个产业链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技术标准与创新战略,成为我国华东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龙头,并引领核心企业的集聚。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制造行业的中心,同时也是全国市场化最成熟、体系最完备的地区,工业基础深厚,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的、竞争力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成果和信息增值服务模式,建成了一批物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园区,当前整个地区产业的发展着眼于物联网应用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信息化管理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及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两个方面。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环渤海滨海经济带,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城市集群,也是国内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制造基地;同时,该地区依托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拥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群,物联网技术研发实力雄厚,传输网络密集,大量的重工业应用使得物联网产业化普及率较高。目前,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该地区发达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结构。

    2.2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特点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呈现出四大特点:

    2.1.1物联网相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各地传统产业园区的调整和升级日趋频繁,这些产业园区集中了大量与物联网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中物联网产业比重越来越大。

    2.2.2物联网产业分布遍地开花,试点示范工程显著增多

      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相关标准、技术以及产业发展对策不够成熟,当前主要采取重点地区率先试点、其他地区逐步跟进的方法来推动其发展,在试点地区建立一批重点项目来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我国经济发达的省市如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北京、辽宁等都已制定了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全面加快了发展试点的步伐。同时,一些二、三线城市如合肥、徐州、武夷山、双流等市县也纷纷结合本地区自身的特点,在积极谋划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布局试点规划。

    2.2.3物联网产业集群式发展,产业融合加深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移动通信、传感器件、计算机网络、软件研发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产业集群优势[3]。按照产业关联度的大小,应该重点培育和发展核心产业,支持发展支撑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以应用促进并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

    2.2.4物联网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区域分工逐渐显现

      当前我国各地物联网产业布局已经呈现出区域间相对独立、区域内相对集中的特点,随着物联网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内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将加快整合的速度,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也将逐渐形成。

    3、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中存在的不足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已初具规模,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情况看,现阶段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制约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1物联网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发展布局不平衡

      从宏观上看,我国各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明显,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全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不平衡。从总体上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产业基础深厚,区位条件优越,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相对较多。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相关的应用需求较少,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相对较慢。所以物联网产业的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应用需求等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使物联网产业布局在我国现阶段呈现出不平衡现象。

      从微观上看,我国各地物联网产业园区普遍存在规模小、效能低,产业空间集聚水平不均衡等问题。虽然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固定资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比重,产业集中度也相对较高,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物联网产业属于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规模效应能够将投入在各个要素的环节费用实现有效的分摊;合理的经济规模可以使我国的物联网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园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经济效益差,产业聚集效果不明显,竞争力不足,从而导致物联网产业集中度偏低,资源无法合理的集中利用,无法有效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直接影响了物联网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出口创汇、招商引资能力偏低,产业发展前景受到严重制约。

      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物联网产业基本形成了由芯片设计制造、传感设备制造、系统集成、网络运营、软件及应用开发等环节组成的产业链;其中,传感设备制造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数量较多,芯片设计制造、软件开发与应用等环节相对薄弱,产业发展布局不平衡,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标准制定工作比较落后,系统集成商多使用国外软件、芯片等产品,产业发展布局仍处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3.2物联网产业结构失调,产业布局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各地政府机构积极地开展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布局工作,许多地区都将其作为实现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成立了大量的产业园区和产业联盟;但由于各地尚未制定统一、规范、可行的物联网产业布局规划,导致现有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部门化、区域化特征,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的集中现有资源以实现更好的市场绩效,严重影响了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资讯、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协调、整合配置仍显不足,难以有效合作,缺乏顶层设计,资源未能有效共享,造成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加之布局规划意识和协调机制的薄弱,显现出难以形成产业规划、资源利用率过低等现象,使得物联网产业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一个无序状态。加之各类园区产业结构雷同,新的产业链结构断层层出不穷,增长方式粗放,导致项目盲目上马、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等行为日趋严重。同时,相关部门对物联网产业园区发展定位认识的偏差也对其产业的合理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许多政策尚无先例,导致各地对其产业发展培育也缺乏成熟有效的措施,投资、税收等优惠政策不配套、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的合理布局[4]。

    3.3物联网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产业布局研究相对落后

      由于物联网标准研究在国际和国内均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各标准组织之间对物联网的研究协作也有分歧,导致目前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开发仍未有突破性进展,系统通信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仍有待增强。同时,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导致相关企业只能使用国外专利和技术,极大的影响了信息安全;另外,物联网相关设备成本过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5]。因此,在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尤其要高度警惕和有效避免物联网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大力研发关键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

      此外,我国在物联网产业布局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落后,从事物联网产业布局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还相对较少,企业方面的投入及研究则更为稀少。相关从业人员的相对素质偏低,导致了物联网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短缺,无法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

    4、实施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方向及构想

       实施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布局,首先就要考虑到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的整合,实现全国产业布局的整体构想。

    4.1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

    4.1.1物联网主导产业简介

      主导产业是指能够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技术创新能力强大,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发展程度关系到整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竞争优势。因此,实施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首要前提就是确定地区主导产业,在各地区确定各自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之后,可以根据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辅助产业,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物联网特色产业集群的成长。

      主导产业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6]。

      主导产业的选择在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除了需要利用上述经济指标外,还应参考大量的非经济因素,包括政策、知识、环保等因素,这些因素用指标进行量化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确定我国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布局中的主导产业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济指标以及历史沿革、产业基础等其它非经济因素。

      由于从全国范围实施物联网产业布局,很多资料较为缺乏,且一些数据尚不可具体量化,所以本文将从定性的角度去选取各地区的物联网主导产业。

    4.1.2物联网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庞大,包括多个环节,按现阶段发展状况主要可以分为七个环节:芯片制造产业、传感设备产业、标签成品产业、读写器制造产业、系统集成产业、网络提供与运营服务产业、应用示范产业;同时,根据各自的产业特征,可以将七个环节整合为四个子产业:物联网材料研发与芯片制造产业、物联网设备制造产业(标签成品制造、传感设备制造和读写器的制造)、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 
 根据现阶段国内各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基础规模,可以将我国各省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层次,如表4-1所示。

    表4-1 国内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分区情况

      分区类型 基础规模大,成长速度快 基础规模中等,成长速度快 基础规模中等,成长速度中等 基础规模小,成长速度慢

      地区 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北京 辽宁、陕西、河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天津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广西、海南 青海、西藏

      从芯片制造、传感设备、标签成品等物联网产业链七大环节在各省、市、自治区发展情况来看,地区性优势差异明显,如表4-2所示。

4-1 国内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分区情况

分区类型

基础规模大,成长速度快

基础规模中等,成长速度快

基础规模中等,成长速度中等

基础规模小,成长速度慢

地区

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北京

辽宁、陕西、河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天津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广西、海南

青海、西藏

  从芯片制造、传感设备、标签成品等物联网产业链七大环节在各省、市、自治区发展情况来看,地区性优势差异明显,如表4-2所示。

4-2 国内各地区物联网产业优势行业

发展重点

地区

芯片制造

江苏、上海、北京、四川、重庆、广东

传感设备

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湖北

标签成品

北京、广东、福建、湖北

读写器制造

江苏、北京、广东、福建

系统集成

江苏、北京、广东、四川、浙江

网络提供与运营服务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

应用示范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重庆、湖北、山东

       根据目前国内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地区物联网产业的优势行业和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可以对我国物联网主要发展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相对合理的布局,如表4-3所示。根据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可以以表中所列主要地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地区物联网主导产业,同时要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消除地区发展差异,构建现代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

4-3 我国物联网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主导产业

地区

物联网材料研发与芯片制造产业

江苏、广东、四川

物联网设备制造产业

广东、湖北、福建

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

江苏、天津、浙江、重庆

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

北京、上海、江苏、陕西

    4.2我国实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构想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以区域发达城市为中心、产业规模不等、主导产业各异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群,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主要物联网产业集中区域初步形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市场规律的作用,符合国际上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

      所以,当前在我国全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背景下,形成多个以区域发达城市为中心的物联网产业基地是切实可行的。根据上文分析的各地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地区物联网产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物联网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依据点、轴、网这一产业经济发展的普适规律,可以将物联网产业分为四类基地进行布局。

     4.2.1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作为物联网产业链的末端,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国家发展物联网的终极目标,发展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的地区应该具有大规模的相关产业基础,完善的网络提供与运营服务设施,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当地政府对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支持,同时还要有对物联网技术有需求的传统产业,包括:北京、上海、无锡和西安。前三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较早,基础比较深厚,产业链较为完善,都已建成数个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本身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具有其他西部地区所不具备的技术创新优势,同时西安也是我国航天器制造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本身对物联网技术拥有大量的应用需求,发展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具备地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因而上述四地都应作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辐射周边地区,形成应用示范产业集群

    4.2.2物联网材料研发与芯片制造基地。物联网材料研发和芯片制造业作为产业链的上游,是物联网产业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发展材料研发和芯片制造产业的地区要具备下面三个基本特征: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具有交通区位优势以方便产品运输,制造业所需人力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潜力的城市包括:苏州、深圳、成都。苏州和深圳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领头羊,产业基础深厚,具备发展物联网芯片制造基地的良好条件;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资源,在物联网材料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述三地应发挥自身优势,互动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的产业升级,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2.3物联网设备制造基地。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是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中游,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包括标签成品、传感器和读写器的制造等。物联网设备制造业的繁荣与否关系到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繁荣又需要合理的产业布局作为支撑,根据物联网设备制造业的特点,目前可能形成物联网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城市包括:广州、武汉和福州。广州的物联网设备制造业已初具规模,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其毗邻深圳的区位优势也为物联网上下游产业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武汉在发展物联网感知产业方面有邮科院等龙头企业,同时光纤通信也是其特色产业,符合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另外武汉自古就是九省通衢,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福州位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交通便利,有利于吸引具备电子技术优势的台资企业落户,同时闽台物联网产业联盟的成立也标志着当地物联网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4.2.4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基地。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包括硬件系统的集成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紧密联系,所以系统集成产业基地的选址就需要考虑到与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的交流是否便利,二者便利的交流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上述要求及各地主导产业的分析,目前可能形成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集群的城市包括:南京、天津、杭州、重庆。上述四个城市经济基础较好,自身均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物联网系统相关硬件、软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如南京、杭州与上海、无锡同处长三角经济圈,天津与北京同处环渤海经济圈,重庆与西安同处西部经济圈。

      以上述四类基地中的核心城市为点,两两联结成轴,运用点、轴、网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沿江地区为轴,东南沿海和环渤海地区为两翼的“->”型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

1 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构想图

      沿江地区产业群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该地区的物联网产业产值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系统,专业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组织结构完善。该地区拥有长江这个天然的黄金水道,交通优势明显,发展水运物流最为适合,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该地区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都通过长江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物联网横向产业带。上海、武汉、成都作为沿江地区产业群起点、中点和终点,区位优势明显,特色产业鲜明,作为区域核心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从而对沿江地区产业群形成完整的辐射作用,另外以苏州、无锡、南京、重庆、西安构成次级核心,与区域核心协同发展。

      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群包括:浙江、福建、广东。该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深厚,人力资源丰富,同时毗邻港澳台地区使得该地区的技术交流通畅,开展区域合作便利,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该地区可以形成一个物联网弧形产业带。杭州、福州、广州作为该产业带的三个节点及三个省的政治经济中心,有望成为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宁波、厦门、深圳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同样发展潜力巨大,可以作为副中心与物联网产业地区重要的增长极。

      环渤海地区产业群包括: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河北。近年来,该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强,同时拥有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对物联网技术改造的需要强烈,环抱渤海使得该地区交通便利,适宜发展海运物流体系,形成一个物联网环形产业带。北京、大连、青岛作为该产业带的三分点,交通便利,同时对外开放城市也有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适宜作为区域核心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龙头,同时以沈阳、天津、济南作为次级核心形成补充。

      综上所述,实施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合理布局,一定要立足全国产业协同发展的高度,打破区域经济的禁锢,把产业链中的研发、生产、物流、贸易、应用等环节相结合,实现物联网产业的合理高效布局,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

    5、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对策

      上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实施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构想;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合理的产业布局的实现需要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物联网产业的集中度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标准来看,还处于较低水平,如不能有效的加以提高,会对物联网产业布局的顺利实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国内物联网产业的集中度。

    5.1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物联网产业集群的形成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有其特定的市场机制,由市场对各种资源进行配置和组合,但短期内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完全依靠市场的作用是无法实现的,同时易导致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因此,政府在提高物联网产业集中度的目标上,要加强宏观调控;相关政府机构应根据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状况、区位优势、产业组织规律和自身经济的特点,加强物联网产业群的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实施配套的产业发展政策,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消除产业的行政进入壁垒,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创新环境,从而促进物联网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7]。

      同时,政府在提供良性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的前提下也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利用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物联网产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企业层面上,政府要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培育扶植物联网产业大型企业,引导产学研的结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对中小型物联网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引导其与大型企业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引入国外先进的创新型企业,发展战略合作,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物联网产业集群[8]。

    5.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政府政策的调节,还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联网相关企业需要转变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使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 进而增强物联网企业在市场资源配置的竞争能力。当前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逐步完善, 市场竞争可以使得一些缺乏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自动退出市场;同时,一些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新企业乃至外资企业也会进入市场,有助于扩大我国物联网产业的规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带动其他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给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最终提高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规模经济。

       另外,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机制还可以促使各物联网企业的划分业务领域,形成各自的特色产品。如物联网材料研发与芯片制造企业主要经营物联网材料的研发和相关芯片的制造;物联网设备制造企业主要从事物联网传感设备、标签成品和读写器的制造;上述各企业集团也可同时经营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产品,如系统集成等,有利于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5.3整合现有企业,建立产业联盟

      提高物联网产业的集中度,市场机制的作用必不可少,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现有物联网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 扩大企业规模,组建物联网企业集团;鼓励物联网产业链中上下游的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通过兼并、联合、上市等方式,组建产业联盟,有益于各主体取长补短、做大做强,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联盟,进而提高我国物联网的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优势[9]。

    5.4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物联网产业有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因而发展产业集群要根据物联网产业自身的特点建设研发、技术应用、贷款担保、产品检测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形成为物联网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和资金支持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另一方面,物联网企业自身也要充分使用外部资源, 建立区域内公用的联系网络以促进企业间技术和经验的流动, 优化物联网产业的结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及建设, 增强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物联网产业集聚的形成。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集中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多个物联网产业集群和一批具有技术创新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和产业联盟,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柯健.基于产业竞争力视角的产业集群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4): 54-58.

    [3] 王斌义.基于A-U模型的物联网产业跨越式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4):79-82.

    [4] 肖豫.东北老工业基地物流产业布局及实现途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

    [5] 徐晓兰.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J].中国发展,2010(2): 86-87.

    [6]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张小平.基于集聚效应的江苏省产业布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8] 陈兆奎,申俊龙.提高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07,(6):5-6.

    [9] 甄文庆.增强产业集中度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J].中国制造信息化,2010,(10):23-24.

    作者简介:范鹏飞(1950-),男,江西高安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邮政管理和网络通信。

    作者简介:周桄召(1985-),男,江苏灌南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邮电经营分析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