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区块链技术3.0时代开启:五大应用场景(深度普及)

2017-05-19 09:11 OKLink区块链

导读:区块链技术不仅可用于数字货币,还有其他更广泛的用途。货币范围的应用被称为区块链1.0,主要解决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去中心化。

  区块链技术不仅可用于数字货币,还有其他更广泛的用途。货币范围的应用被称为区块链1.0,主要解决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去中心化。

  早在比特币创建之初,中本聪就考虑让其具有可编程的特征,从而可以支持多种交易类型。

  以此为发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超越了数字货币,区块链2.0可用来注册、确认和转移各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及合约,如各种金融交易、公共记录、私人记录等,从而更宏观地对整个市场去中心化。

  区块链3.0则进一步超越了经济领域,可用于实现全球范围内日趋自动化的物理资源和人力资产的分配,促进科学、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大规模协作。

  看一下区块链3.0时代下的应用:

  自动化采购

  采购方希望订立一个自动化的供货流程,追踪合约执行过程,并根据指定条件自动完成全额支付、部分支付、补贴、罚款。在此过程会涉及多个采购方、供货方、物流、银行等,需要对每一批次商品的供货过程有完整记录。通过采用区块链的方案,实现多方共同记账、共同监管,实现效率和透明度以及提高抗风险能力。

区块链技术3.0时代开启:五大应用场景(深度普及)

  智能化物联网应用

  未来智能设备能够通过智能物联网代替人处理一些日常工作。例如汽车可以自动订购汽油、预定检修服务或清洗服务。冰箱可以自动化订购商品,甚至空调和冰箱可以谈判如何错峰用电。通过区块链的方案,可以在一个分布式的物联网建立信用机制,利用区块链的记录来监控、管理智能设备,同时利用智能合约来规范智能设备的行为。

区块链技术3.0时代开启:五大应用场景(深度普及)

  供应链自动化管理

  客户希望知道购买的商品的供应链信息,例如消费者希望知道食品的生产、加工、经销、仓储、运输过程,原材料的来源等,整机集成商希望知道部件的厂商、渠道来源等。采用区块链的方案,可以登记每个商品的出处,提供一个共享的全局账本,追踪溯源所有引起变化的环境。

区块链技术3.0时代开启:五大应用场景(深度普及)

  虚拟资产兑换、转移

  在游戏或某些行业,消费者会累积很多虚拟资产(点数、积分、奖励、装备、战力等),消费者希望能方便的将虚拟资产兑换或转移。比如游戏玩家希望游戏虚拟资产能从一个游戏转移到另一个游戏,或者玩家之间能够相互兑换这些虚拟资产。采用区块链的方案,可以实现虚拟资产的公开、公正的转移,不受第三方影响,自动到账。

  工信部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区块链技术发展。

  昨日,信软司巡视员李颖表示,区块链是一项发展十分迅速的技术,我国在区块链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市场关注度和企业参与度较高,正处于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机遇期。工信部信软司将以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等,力求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工信部也在积极开展标准研制和推广工作。一方面以团体标准为切入点,开展标准的研究工作,探索标准应用推广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据悉,去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标准化组织,简称“ISO/TC307”。3月份,国家标准委明确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作为ISO/TC307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今年4月,该研究院代表参与了国际标准工作组会议。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二部主任戴红认为,目前国际上对于区块链标准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注重区块链标准统筹布局,积极探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区块链解决的恰恰就是分布式系统内各部分连接和信任的问题,其实质就是一个弱中心化,去信任化的分布式、一致性存储系统。通过「签名」机制等方式,区块链能够处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信用问题;在创造信任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价值互联网。区块链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流通信息,还能够流通资产,即高效达成交易,消除因为中心化结构所形成的信息孤岛,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率。郭锐曾举过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存在一个议会,每一项议会的决议都由所有议员共同签署,并独立存档。如果其中一个议员想要伪造文书,会轻易发现他的信息和其他人不一致,导致文件失效。想要成功伪造,就必须联合半数以上的人一起舞弊。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掉单结点的信用风险。」

  总结

  区块链的技术应用特点告诉我们,真正的区块链应用能起到的最起码作用是,击碎所有造成中间成本的私有信用机构,让价值交换双方直接挂钩。所以,私有链也好,联盟链也罢,并没有实现普遍认为的颠覆性价值。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产业格局视角,才是我们应该有的视野,而不是在逼仄的技术坑洼里,看着眼前的这点小欢喜。

  人们在当时已经意识到了互联网的价值,但却依然无法想象它在未来会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发生多么大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