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新加坡成了海外新零售试验田,阿里亚马逊都来了

2017-08-25 10:48 一财科技

导读:新加坡是一个线下购物习惯根深蒂固的国家,电商在当地对抗的不是基础设施,而是人们的惯性。

  新加坡正成为海外新零售的一片试验田,全球最顶级玩家的进入撑大了这个场子。

  亚洲最大的跨国房地产商之一CapitaLand(凯德集团)在官网上宣布了与Lazada电商(阿里控股)战略合作的消息。

  根据协议,CapitaLand会在Lazada上开店中店,那些租赁凯德物业的商户可以通过Lazada卖货,线下门店也可作自提点。此外,CapitaLand还将与阿里巴巴在上海有物业方面的合作。第一财经记者与阿里方面确认了上述消息。

  另一头,自从7月份亚马逊在新加坡投放了Prime Now极速配送服务后,这个独立的App在当地苹果和谷歌商店的网购榜单上一度保持第一,8月份被另一家美国C2C电商Wish超越。其实,新加坡是一个线下购物习惯根深蒂固的国家,电商在当地对抗的不是基础设施,而是人们的惯性。

  在新加坡做语言学校的华人郭晴平时很少网购,因为商业在当地无孔不入,交通也便利,信用卡不设密码,消费100新加坡元(约合490元人民币)以内连签名环节也省了,她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必须在网上买。但她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周围一些中国的新移民网购频繁,年轻妈妈会在淘宝上买母婴用品。

  “80后”的郭晴是从学生时代就生活在新加坡,她出国时淘宝刚起步,基本没有受过国内同龄人的网购熏陶。新加坡当地人跟她的背景差不多,当地的电商习惯更多是由西方人培养的,比如Lazada的创始人Max是德国人,在新加坡上线仅3年,现在亚马逊又进来了。当地市场给郭晴的感觉是,老外(西方人)喜欢用RedMart(网上超市,号称新加坡的一号店),本地人喜欢用Lazada。

  根据CapitaLand官网显示,它的零售部分在新加坡拥有20家购物中心(Mall)。这相当于在线下商业流量方面占有很大的份额。CapitaLand的这份合同是与Lazada签的,双方构想的全渠道方案是,CapitaLand在Lazada上开一个店中店,有点类似于苏宁在天猫开的旗舰店,租用CapitaLand物业的商户可以入驻店中店在线卖货,也可以将线下门店作为网上订单的自提点。

  阿里在今年6月追加投资后已经在Lazada占股83%。二季度,Lazada推出一个名叫LiveUp的会员服务,对部分商品和生鲜杂货进行24小时内配送,会员还能收看Netflix节目以及享受Uber的VIP服务。很明显,这是为对抗亚马逊的Prime服务。

  再结合Lazada二季度开设了“淘宝精选”专区以扩大选品,以及阿里巴巴着手在新加坡350公里外的吉隆坡建物流园区,并将支付宝渗透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种种举动,不排除新加坡的线上线下商业未来将会渗透更多阿里元素。

  电商打的更热闹的印度为什么没有成为海外新零售的主阵地?一方面,印度线下商业薄弱,贫富差距大,新零售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就拿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优衣库线上下单、门店取货,背后对实时库存的要求也不是随便一个传统门店能应对的。与线下商业发达的新加坡比,印度显然缺乏技术支撑。

  另外,在东南亚阿里是电商主导者,在印度则是亚马逊。亚马逊收购美国连锁超市Whole Foods还没进入业务整合阶段,它对线下零售缺乏经验。

  在新兴的印度市场,面对Flipkart的竞争,抢占电商份额是当务之急,无暇顾及线下。阿里在印度的电商规模(Paytm Mall)还比较小,在有华人文化背景的新加坡试水新零售,更顺理成章。

  正因为新零售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商业发达的地区才成为全球新零售最线试水的地方。亚马逊并购Whole Foods刚刚通过美国反垄断部门的调查,一直被亚马逊挤压市场的沃尔玛就牵手了谷歌。

  24日最新消息,沃尔玛将和谷歌尝试语音购物。谷歌有一个在线商城Google Express,沃尔玛的商品将进驻这个平台,Google Express账号会与沃尔玛会员卡信息共享,消费者用Google Home智能音箱语音下单,可以在线买平时在沃尔玛超市里买过的快消品。

  语音购物现在看仅仅是个噱头,谷歌想要的是购物场景和更多选品,沃尔玛的意图是提升技术,加快线上转型。自从沃尔玛去年花33亿美元收购了电商Jet.com后,线上转型就表现得很迫切,继续扩大与Uber合作的配送范围。但目前仍未见明显起色。

  新零售并不是简单的让一类货同时拿到线上线下去卖,而是能够对商品进行颗粒度更精细的单品管理,实时掌握每一款商品的进销信息,这就需要对线下商品进行数字化改革,即人、货、场理论中的货。

  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亚马逊,都不缺少“场”,即消费者接触商品的渠道和场景,也都不缺乏数字化的线下用户,但都缺乏对货的精细管理能力,这是习惯了流量优势的线上巨头之前没有也不必去准备的。

  但商业步入精细化运营阶段,简单粗暴的流量经济已经边际效应递减了,在商品管理方面,一直坚持线下的7-11便利店反倒有一些值得电商巨头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