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科大讯飞、出门问问、FIIL的智能耳机“白兵战”:打AI名头,分移动入口

2018-01-23 16:59 速途网

导读: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行业内竞相追逐的新热点。基于人类自然语义理解的人工语音助手,也正被推向科技行业的风口浪尖。

  白兵战:极为残酷的战斗,一般来说双方的伤亡率基本是1:1,这就不仅要求士兵有很好的刺杀技术,而且要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即稳定的心理素质。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仅是一个文明的传承、思维的载体、逻辑的运用,也是情感的传递。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行业内竞相追逐的新热点。基于人类自然语义理解的人工语音助手,也正被推向科技行业的风口浪尖。从2011年苹果推出智能语音助手Siri开始算起,陪着我们走过“七年止痒”的语音助手,如今也早已不再拘泥一种形态,开始变得无处不在。

  继去年智能音箱被行业内视为智能家庭以及服务的入口而迎来爆发增长之后,今年,厂商们开始将智能语音助手与耳机向结合,智能耳机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

  在近日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出门问问推出小问智能耳机TicPods Free,并表示“AI无线智能耳机将成为语音交互的下一个引爆点”。于此之外,科大讯飞联合咪咕推出了自家的智能耳机产品莫比斯,而汪峰的FIIL智能耳机则选择了与百度Duer OS进行深度合作。

  用“智能”装点自己,实际是“没断奶的孩子”

  在苹果iPhone的带领之下,如今越来越多的手机开始摒弃了行业沿用了二十余年的3.5mm耳机孔,转而踏入了便携、无障碍式连接、小巧精致的无线耳机阵营。

  起初耳机行业所谓的“智能”,与现在的语音助手并没有很大的关系,而是表现在智能连接设备、智能识别场景降噪、智能模式切换等提高听觉体验的功能。

  而当耳机遇上了语音助手,这种新“智能耳机”在厂商眼中却仿佛看到了无限商机:在智能音箱作为固定场景最适合的语音交互载体攻占万千家庭的客厅卧室时,在移动场景下,这个最佳载体的位置就非耳机莫属了。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无线耳机是天生的人体可穿戴设备,其最适用于移动的 Handfree 语音交互场景,未来将会诞生比语音音箱成百倍数级应用机会。”

  于是乎,不少强调语音交互、却在音质上寥寥带过的智能耳机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虽然当下智能耳机来自不同厂商,但从形态上其实无非两种:一种是接触式,代表如出门问问TicPods Free、苹果AirPods、谷歌Pixel Buds,通过耳机上的按键、手势或是触控区唤醒语音助手;另一种是非接触式,直接通过特定的语音唤醒词,直接与语音助手交互。

  但无论唤醒方式如何,目前的耳机产品出于平衡体积与功耗的考量,还无法加入功能强劲的基带以及芯片处理语音数据,都需要将语音信息发送到特定手机App进行处理,然后再将收集处理过的反馈信息发送到耳机上。语音识别技术其实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智能音箱出现之前更多的是应用在搜索上或以语音助手的形式存在,实话实说,即使是Siri体验上也并不完美,安卓机上的语音助手更是显得鸡肋。

  换言之,目前智能耳机都是“没断奶的孩子”,不过只是起到了唤醒以及收发语音的功能,耳机并不是真正的“智能”,真正智能与否全靠手机端App的智能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推出AirPods时并没有称其为“智能耳机”,只是重点强调了轻便易用的特性,顺带演示了双击呼出“Siri”的功能。而国内智能耳机则更倾向于强调了“智能”二字,可见对于国内厂商来说,相比耳机本身,更加看重其背后的互联网服务。

  都在追逐的风口,真能成为入口吗?

  自亚马逊推出Echo同时赶上AI在国内大火,语音识别技术开始再次焕发青春,如雨后春笋的智能音箱开始出现在市面上,当时就有声音认为智能音箱将是继移动设备之后的有一大入口,语音助手将成为如安卓般存在的底层系统。

  结果,能像亚马逊那样在智能音箱方面推出不同革新产品的国内厂商几乎没有,风口终究没有变成入口。如今,人工智能耳机再次变成了风口,而隔壁智能音箱的尸体还没有变凉……

  本质上,人工智能耳机同样是以语音识别为核心提升原有的硬件产品的用户体验, 但两者背后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对于移动互联网服务入口的争夺。所以,在智能音箱火起来的时候,阿里、百度、京东、喜马拉雅等等都有推出自己的产品,无论是巨头还是新晋独角兽企业都不愿放弃这次技术东风。

  对于AI来说,大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人工智能耳机和智能音箱最后都可能会转变为对语音搜索大数据的争夺。数据的积累,对于第一阶段的胜利尤为重要。

  在智能耳机方面,谷歌要比亚马逊走得更快一些,该公司在去年10月发布了一款可以支持40种语言实时翻译的耳机,当然,这款产品除了翻译只包含了一些比较基础的语音服务。

  相比之下,国内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要更为“花哨”,比如咪咕在CES发布的莫比斯耳机,日程管理、心率监测、翻译、生活服务应有尽有,但就实时翻译这一方面来说,即使只腾讯依靠自己语音识别技术翻译出来的字幕依然有很多错别字,莫比斯能做到何种程度仍需要打个问号。

  除了咪咕,汪峰的FIIL耳机也在新一代的产品中加入了AI的功能,DIVA2系列接入百度的DuerOS系统,但由于FIIL本身在市场的声量问题,加入AI功能总给人一种蹭热度的感觉,但毕竟DuerOS是百度重点推广的平台,体验上应该相对会好一些。

  说到底,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成为入口的可能,但不同的是,有些企业的布局更深、更广。

  百度算是巨头企业里第一家公开大力推广自家AI技术的企业,虽然李彦宏最近澄清“ALL in AI”不是他的原话,但是百度在AI的布局不可谓不全面,智能家居、语音识别领域有DoureOS,无人驾驶有Apollo,以及百度人工智能学院大量的人才积累。

  虽然腾讯、阿里宣传的比较少,甚至阿里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直到去年天猫精灵发布前才被曝光,但两者的布局可一点不比百度少。

  腾讯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方面都有布局,人才培养上也有腾讯研究院。而阿里算是三家企业里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较为神秘的企业,其核心布局在于阿里云计算平台。

  当然,在人工智能垂直领域的企业同样做得风生水起,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等同样有不错的成绩。

  每一个风口都不缺少玩家,重点在于风口能否成为入口,即便成为入口,在行业泡沫破裂、洗牌之时,这些入口终究会归于谁的手中?可以确定的是,AI的技术壁垒要高于以往任何一个风口,这也避免了这个行业的野蛮生长,最终比拼的是技术而非运营和资本,智能耳机或许不过是另一个语音识别可行性的验证。

  AI现状:感知有余、认知不足

  在这场人工智能入口之争的“白兵战”中,那么人工智能本身究竟发展到了怎样的水平呢?

  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喻友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目前通过大数据学习,人工智能在感知层面(图像、语音、视频等)已经可以做到高度可用的精确识别,但在认知层面(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还需要未来技术的不断升级探索。”

  对于语音助手来说,虽然厂商都称自己识别率高达97%,但这只能代表AI可以讲97%的预言准确转化为文字,但能够让机器理解文字的含义甚至情感并作出反馈的,目前在行业内还是空白。对于科技企业来说,是重要的机遇。

  喻友平同时也表示,虽然目前人工智能还远无法达到与人类同等的认知水平,但这并代表智能硬件不能替人类完成一些事情。相反,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到各行各业,赋能物联网、智能家居、自动驾驶、金融投顾等领域,凭借海量的数据以及更快的处理速度,提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效率。

  从目前看来,智能耳机更多只是为语音助手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入口,算不上真正的智能,但是这并不妨碍在智能硬件形态的探索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可能性,通过服务改善用户的体验。无论是手机上的智能语音助手,还是智能音箱、智能耳机,可能都未必是智能硬件的最终形态。

  也许,真正的智能硬件的形态,在于人机之间可以产生更多的依赖,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智能硬件不在将“智能”挂在嘴边,但可以完美分担我们生活中一些事情、提高效率,成为虽然感受不到却又离不开的一部分的时候,人工智能的时代才真正算得上全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