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人工智能发展遇关键瓶颈 我国如何破解这道难题?

2018-06-13 11:57 中国智能制造网

导读: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成为了全球各国新的竞争“高地”。在热潮涌动背后,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的问题日渐凸显,我国为此正从多个方面推动解决。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成为了全球各国新的竞争“高地”。在热潮涌动背后,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的问题日渐凸显,我国为此正从多个方面推动解决。

  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无人机,从语音助手到智能机器人,从刷脸支付到“网证”……很显然,被称为未来科技的人工智能正加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人工智能不仅在科技进步中发光发热,同时也在改变着很多细微小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升级,未来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交融将日益深入,并推动着全球各国的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变革。在不断升温的态势下,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加速凸显,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高端人才紧缺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科技进步而言,人工智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崛起,预计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我国政府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也愈发重视,陆续出台诸多政策予以支持。

  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与技术研发、落地,而这些环节都离不开专业、高端人才的参与。但是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经超过500万,特别是在高端人才领域,紧缺局面更甚。

  鉴于此,我国许多企业不得不远赴海外挖掘相关人才。例如我国BAT三巨头纷纷在美国设立研究院或是开展人才培育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积极提升企业人才实力。其中,曾任职百度的吴恩达以及退居幕后的原百度总裁陆奇等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大咖。

  从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当前在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人工智能人才供求失衡,迅速增长的求职者难以满足产业对于人才数量与质量的需求;二是人工智能人才分布不均,现有人才大多集中于应用端,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发两个核心环节的人才储备十分薄弱。

  人工智能教育加速推进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竞争将是根本上的竞争,谁能够顺应潮流,在人工智能人才的正对与培养上抢占主动,那么谁就有希望获得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化的主导优势。因此,近两年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2017年7月,我国正式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日前,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学生的AI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据了解,全国已有数十所学校引入了该教材作为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未来有望获得进一步推广。

  不仅仅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也在积极落实。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高校未来将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并引导高校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能力。

  其实在此之前,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就已经成为一股新风潮。《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发布之后,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和人工智能学院更是持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仅在5月份,就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所高校举行了人工智能学院的揭牌仪式。

  校企合作成新亮点

  人工智能的发展时不我待。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固然是立足长久之计,但是要想迅速弥补人才缺口,显然还需要从其他渠道想办法。除了从海外引进高端人才之外,通过校企合作来加快人工智能优秀人才培养也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实际上,在国外校企合作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机制,而我国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借助高校教育资源、人才储备、研发能力,以及企业的市场优势、技术经验等,双方的合作能够有效解决人工智能人才成长缓慢的难题,尽快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人才。

  高校与企业各司其职,联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带来了多赢局面,也为我国目前面临的人才困境带来了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接触企业文化和市场经验的机遇。

  未来,随着我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引进来”、人工智能教育以及“校企合作培养”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形成成熟体系,届时我国将在人工智能产业化过程中,获得更为坚实的人才力量支撑,从而在愈发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