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插上通信翅膀 播撒新农村腾飞希望

2011-04-19 09:08 四川日报

导读:作为四川“村通工程”最主要的承担者,自2004年以来,四川移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先后投资超100亿元,组织220万人次、2万台车辆参与建设,跋山涉水,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大力建设农村移动通信基础“覆盖网”,累计解决了全川10962个未通电话行政村的通信问题,积极搭建移动通信农业“信息网”,全面拓展农村移动通信营销“服务网”,为巴山蜀水的父老乡亲架起了信息沟通和致富的桥梁。

作为四川“村通工程”最主要的承担者,自2004年以来,四川移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先后投资超100亿元,组织220万人次、2万台车辆参与建设,跋山涉水,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大力建设农村移动通信基础“覆盖网”,累计解决了全川10962个未通电话行政村的通信问题,积极搭建移动通信农业“信息网”,全面拓展农村移动通信营销“服务网”,为巴山蜀水的父老乡亲架起了信息沟通和致富的桥梁。

勇担重任和使命

“村通工程”实施以前,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四川是全国未通电话行政村最多的省份,数以千万计的山区百姓还生活在“通信基本靠吼”的原始时代。2004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信息产业部经过科学论证和统筹部署,决定首先解决甘孜、阿坝、凉山等三州乡镇通电话问题,并将这一重任交给四川移动完成,从此拉开了全省“村通工程”序幕。

7年来,四川移动共承担全省行政村“村通工程”83%的工程量,2007年以来更是承担了全部自然村和剩余未通电话行政村任务,其中工程最艰巨、施工难度最大、施工条件最差的三州及乐山行政村“村通工程”任务自2004年以来均由四川移动承担。
为切实建设好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让边远山区的农牧民群众彻底结束信息闭塞的历史,四川移动一直将“村通工程”作为一号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公司从上至下成立了村通工程建设办公室,采用省市联动、全程参与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全体干部员工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克服山高路险、基础设施差、高原缺氧等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以及汶川地震次生灾害频发等影响,采取倒排工期、合署办公等多项举措,有效确保了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甘孜州石渠县的部分地区,海拔接近4500米,最低温度零下30摄氏度,“村通工程”所在的村18.8%未通路,19.69%不通电,手抬肩扛搬运建站设备距离最长达12公里,道路蜿蜒地沿着悬崖向上攀爬,最大落差接近2000米,塌方和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为了选到最佳站址,保证基站信号达到最完美的覆盖效果,四川移动建设者们雨里来,雪中去,上高山、下深谷,晴天一身汗、雪天一身冰,每选一个基站都要在相邻的几个山坡之间上下来回测试,反复比较;脚磨起了血泡,咬紧牙关继续前进,数次车毁山谷、数次车陷雪地,他们从未放弃。许多人几个月回不了家,坚持奋战在深山第一线;许多人带病坚持工作,为了完成任务落下一身伤病。像上述这样的场景,在“村通工程”的建设中随时随处都在发生。正是有了移动人不畏艰辛、不屈不挠地工作。

“村通工程”这场战役才最终取得胜利。

针对三州地区许多行政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没有、完全不具备建站条件的情况,四川移动人积极创新技术手段,通过采用卫星手持电话配室外天线、太阳能供电、风力发电等方式,有效解决网络覆盖难题。截至目前,三州地区已累计建成行政村覆盖基站3121个、卫星站623个,人均占有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已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在“村通工程”建设,尤其在解决三州少数民族通信方面的突出贡献,四川移动唯一一家先后两度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集体一等功”。在刚刚召开的四川省 “行政村通电话、乡镇通宽带”工程总结表彰会上,四川移动15个单位和32名个人分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山村旧貌换新颜

2010年10月26日,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巴底乡邛山二村顺利开通了移动基站。至此,当地村民多年来期盼通过电话与外界沟通的梦想终于实现,同时,这也标志着四川行政村“村通工程”圆满落下帷幕,全省行政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00%。

“村通工程”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四川省农村地区的基础通信能力。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1900万农民群众用上了中国移动手机,是10年前的100倍,其中三州用户261万,是10年前的174倍;基础通信能力的提升使偏远地区农业、工业、教育、交通、医疗等各个行业市场需求进一步激活和放大,进一步扩大了就业机会,7年来带动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上游供应厂商等多个环节,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与此同时,四川移动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累计向全省农村补贴话费达2.5亿元,仅三州就优惠1.5亿元,让农民不仅打得通,也用得起。

手机通了,农牧民的致富渠道也通了。凉山州德昌县角半村盛产樱桃,过去由于山势陡峭、信息闭塞,农户只能将樱桃背到城镇贩卖,经营范围窄,收益不高。自从角半沟移动基站建成后,信息畅通了,樱桃的名声传到外地,不少企业、加工厂主动上门取货,直接运送到成都、昆明、攀枝花、上海等地,村里更积极吸取外界优秀的农村建设经验,发展旅游产业,创办樱桃节,开办农家乐,打造新型化农村,年收入由2007年的2600元/人发展为现阶段的5600元/人。白菜产区阿坝理县大沟村的农牧民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的丰富应用,获取了丰富的脱贫致富信息和技能,彻底解决了因通信滞后致使白菜质量好、产量高,却无法增加收益的困境。“村通工程”建设后不到两年里,当地大白菜亩产达到1.5万斤,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多。

从来没有哪项工程能像 “村通工程”这样受到千万群众的拥护。凉山冕宁县南河乡查乡长说,乡里只有一个卫生所,以前山里的百姓得了急病,因为没有电话,不知道怎样处理,只能用马把病人驮下山,因为路上颠得厉害,路不好走,经常耽误病情。现在只要打个电话医生就可以赶到病人身边,一个电话就能救活一条生命!甘孜州丹巴县邛山二村村长拥忠认为,在没有通移动电话前,要向乡政府汇报工作情况,得起早贪黒走几十里路,现在只要打个电话就解决了。阿坝州的一位公安干警深有感触地说:“移动电话通了以后,我们高原上偷牛盗马的都少多了。”以往由于信息不灵,草原上特别是牧区的治安状况存在很大的问题,治安案件时有发生,因报案不及时,破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自从移动电话开通后,信息灵了,草原上治安案件的破案率明显提高了,发案率也年年降低,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安定团结的局面得到了进一步维护。

信息服务惠农家

在不断扩大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四川移动还不断推进边远、民族地区信息平台和适农信息服务的开发应用。目前,全省发展农信机50409台,是全国农信机部署最广泛的省,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机”,通过信息业务定制、发布、远程检索、点播等功能,实现了村委、协会、涉农企业等与农村信息化平台的信息互动;提供任务督办、数据采集、电话会议等信息化应用的 “农政通”,已覆盖全省5000多个行政企事业组织,农村信息化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巴中西华山生态蔬菜大棚老板谢兵对移动数字信息化颇有心得。以前大棚内测试温度要用温度计,自从移动公司利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3G无线数字大棚以来,用手机就能测试到温湿度,同时还能通过手机看到大棚内的情况,对大棚内的工人工作情况、蔬菜生长情况一目了然。他说:“有一次在育苗棚内温度达到39摄氏度,这时候移动手机就开始报警,我得知情况后立即用手机编辑短信实现远程喷淋,使棚内温度迅速降低,挽回了2万多元的损失。”

在突发灾害事件面前,移动信息化还能发挥“科学防灾、监测预警、临灾避险”的良好效果。2010年,在四川达州、德阳、广元等试点地区发生的多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通过四川移动、国土、水利部门建设的移动信息化监测预警平台和“农信通”等多手段,政府部门和村民及时得到洪水、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警和险情信息,为采取避让措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达州“7·18”特大洪灾、德阳绵竹、广元青川“8·13”、“8·19”特大山洪灾害中,四川移动配合政府通过 “农信通”、10086等信息服务发布灾情信息1209.03万条。在德阳清平乡泥石流灾害发生前和过程中,四川移动采用物联网等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搭建的“灾汛预警通”平台,协助政府提前预警,成功组织了当地5400多名群众转移避险,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移动“村通”进程表

2005年实现三州100%乡镇通电话2007年实现内地行政村100%通电话2009年实现凉山、阿坝行政村100%通电话2010年实现全省100%行政村通电话

结语

一座座铁塔基站拔地而起,一束束电波飞向千家万户,“村通工程”为边远山区搭起了信息高速公路,开启了大山深处一代人致富的梦想。如今,这项信息之路的建设仍在延续。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四川移动将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以中国移动和省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基础,在全面完成行政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村通工程”,力争将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提高至95%以上,为“普及信息化,助建新农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