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移动支付对阵态势下进展缓慢 金融IC卡搭桥启新局

2013-04-17 10:41 通信世界网

导读:进入4月份,有关运营商与金融系统合作推动移动支付的好消息不断。4月9日,中国移动携手光大银行推出手机钱包业务;次日,中信银行近场支付柜台端程序及客户端程序上线,从而具备了通过空中发卡将金融IC卡功能加载到SIM卡上的能力。

  进入4月份,有关运营商与金融系统合作推动移动支付的好消息不断。4月9日,中国移动携手光大银行推出手机钱包业务;次日,中信银行近场支付柜台端程序及客户端程序上线,从而具备了通过空中发卡将金融IC卡功能加载到SIM卡上的能力。

  从各自为阵到携手合作,运营商和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竞合关系正在发生转变,而促成两者合作落地的,则主要是将金融IC卡与移动支付相结合的金融移动支付业务。

  对阵态势下进展缓慢

  在移动支付领域,运营商和银行之间的对阵形势由来已久,其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放弃对移动支付的掌控权。

  移动支付包括两大核心:一是用户,二是资金账户。在用户方面,运营商手握10多亿移动用户,具有天然优势,不过运营商如果在此基础上掌控移动支付的资金账户,就会与银行的核心业务发生冲突。由于双发均不愿意妥协,因此运营商和金融系统采取了各自为阵的做法: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阵营主推以SD为介质的移动支付业务;运营商方面,最典型的则是中国移动主推自有的2.4GHz技术标准。

  移动支付的跨界业务属性,注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两大阵营的任何一个方面。因此,各自对阵的做法注定发展缓慢。

  在银行方面,由于缺少手机终端的用户群体以及相应的渠道基础,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系在近场支付方面发展缓慢。此外,SD作为存储介质天然不适合作为移动支付载体的性质,也决定了银行自有的移动支付进展迟缓。

  “第一,SD卡是个存储载体,如果给它加载鉴权和支付的功能,则违背了产品最初的发展方向,因为人们对存储载体的需求变化很快,存储卡的升级换代也非常快,而对于具有安全鉴权功能的支付载体,人们则希望更新的速度慢一些,两种介质的发展速度因此存在冲突;第二,SD是个存储介质,和手机之间只有一个存储器接口相连,如果要加载鉴权支付功能,则需要在手机上增加具有运算功能的接口,这需要手机相匹配,而手机品牌、型号众多,要一一匹配不大现实;第三,SD的核心器件存储器在全球实行期货价格,这就意味着价格波动较大,从而给卡商带来了较大风险,制约了其发展的积极性。”一位芯片厂商人士告诉记者。

  用户基础缺乏,技术存在缺陷,因此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系在SD方式的移动支付道路上步履缓慢。

  运营商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以中国移动为例,在国际移动支付以及国内刷卡器都采用13.56MHz标准的形势下,中国移动主推2.4GHz标准显得特立独行。为了让用户能够刷卡,中国移动也尝试改造POS终端,建立自己的外围支付环境,但是仅凭一己之力推动起来困难重重。

  金融IC卡推广成合作契机

  “中国移动2.4GHz的失败以及银联进展缓慢,说明移动支付仅凭一方力量很难发展起来;而移动支付产业链利益格局错综复杂,也不是一家厂商能够改变。”易观国际咨询师张萌认为。中国移动的一位人士也表示,移动支付与金融合作、金融创新密不可分,因此需要银行的大力支持。

  在经历了各自为阵的失败之后,运营商和银行打破僵局走到了一起。2012年,中国移动和银联达成合作协议,制定了框架性合作模式,银联负责刷卡环境、支付与结算,中国移动则主要负责客户和应用。

  基于这一框架性的合作协议,运营商和银行之间也在探索可行的合作方式,此时,金融IC卡的推广为双方提供了契机。

  银行卡包括磁条卡和IC卡两种形式,磁条卡的载体只有一个磁条,存储的信息非常有限,仅包括卡号、用户名信息等;IC卡则既有存储空间,又有运算能力,可以实现鉴权、安全访问、脱机交易等。2011年3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银行卡芯片化迁移工作,并提出2015年之前中国各家银行停止磁条卡的发行。各大银行因此加快了发展速度,2012年我国金融IC卡发卡量达到四五千万张,今年发卡量将在1.5亿张左右。

  在金融IC卡规模启动之后,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金融IC卡具有存储和运算功能,如果再有一个类似POS机和ATM机那样的终端,那么就能完成支付功能;如果要便携移动,这个载体就不可能是POS机或者ATM机,那么手机有没有可能?

  从技术角度看,将IC卡的功能下载到具有支付功能的SIM卡中,再配备具备支付功能的手机,那么上述设想是可以实现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2012年人民银行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移动支付的思路。金融移动支付的本质,就是将金融IC卡与移动支付相互融合。

  银联与运营商搭建平台

  此前相互对阵的银联和中国移动,此次尽释前嫌,在金融移动支付方面积极合作。去年6月,银联和中国移动宣布双方将实现TSM(可信服务管理平台)的对接,对接之后,用户借助中国移动手机客户端,即可空中申办金融IC卡,申办成功后,金融IC卡账户信息将直接下载至中国移动SIM卡中,SIM卡即相当于金融IC卡。而在支持NFC功能的手机终端使用这张SIM卡,更可在银联“闪付”终端实现近场快捷支付。

  银联、移动搭台,各银行纷纷进驻。4月9日,光大银行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就是金融移动支付业务的一次落地。据悉,双方合作推出的手机钱包有空中办卡、账户余额查询、电子现金圈存等功能。用户可将银行IC卡信息安全下载到SIM卡上,将NFC手机变成一张银行卡。用户可以选择电子现金或者是绑定银行卡,如果是电子现金最高额度为1000元,银行卡则不限额度。为了推动近场支付的发展,银联还大力拓展可受理业务的POS终端,目前全国共有超过100万台带有银联“闪付”标志的终端。

  未来,随着各行业与银联及运营商合作的展开,金融IC卡还有望加载公交卡、门禁、优惠券、电子票等各类应用,并通过一部手机,安全、方便、快捷地在各个场所出入和消费。例如,中国移动就表示,今年5月北京公交一卡通将加入其联合光大银行推出的手机钱包应用范围,届时市民可以通过刷手机乘坐地铁公交。

  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与银联展开合作,也定下了运营商阵营和金融阵营合作发展的主基调。

  “作为移动领域的后来者,中国电信是典型的务实派,其策略是兼容并包、稳扎稳打,对于有利于用户扩张和业务发展的合作方式及业务形态都会去尝试;中国联通在移动支付方面采用的是比较谨慎的跟随策略,无论是业务应用还是商务模式都不会主动出击。因此,在中国移动和银联携手合作之后,另外两家运营商也纷纷接受了这种合作模式。”前述芯片厂商人士表示。

  例如,中国电信与银联在北京等地开展基于双界面SIM卡的业务合作,推出了兼具远程和近场支付功能的“银联翼宝”产品,用户只要更换一张UIM卡,就可以将银行卡信息存储到UIM卡内,该业务支持近场支付;中国联通方面,则是联合银联在宁波、上海等地开展基于双界面SIM卡及纯远程SIM卡的移动支付合作。

  合作细节仍未确定

  虽然银联和运营商已经展开了合作,但是据接近运营商的人士透露,直到目前为止,双方仍未就具体的合作模式形成最终的明确意见,这无疑将影响移动支付的推广进度。

  目前双方能够基本确定的分工是,运营商负责客户和应用,银行方面负责POS终端改造以及支付和结算,但是具体的合作模式仍未敲定。

  对于运营商的角色,业界有观点认为,现阶段移动支付对于运营商而言是“黏着型”业务,运营商可以通过打造平台来聚拢人气,之后可利用这一平台开辟新的盈利模式。从具体的实现方法看,在现有的合作模式中,运营商在SIM卡上预留了能存储10张左右金融IC卡的空间,运营商可以建设好这一平台,将多家银行的IC卡功能加载到SIM卡上。“虽然单纯做平台暂时难以看到大的收益,但是如果将平台做大,聚拢了人气,那么运营商完全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获取收益。”一位分析师认为。

  而在易观支付分析师张萌看来,运营商并不会满足于平台提供者这一简单角色。她认为,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打算,并不是简单地提供平台,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作为。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运营商也在力推自己的支付公司,并开展多种支付业务。

  现在,具体的商业模式一日未确定,运营商和银行的合作就存在芥蒂。因此,确认双方的合作模式迫在眉睫,尤其是对于利益分配的问题,双方急需要就细节达成一致。

  除了分成比例外,如何把市场蛋糕做大也是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部总工程师徐晋耀表示,过去银行卡的主要盈利来源是收取手续费,而今年2月份之后部分费率有所调低,这意味着在总体交易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动支付产业链所得到的交易费会减少,因此移动支付要想正常运转,就必须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良性商业模式。“新型的TSM无法套用传统银行的收费和利润分成模式,新的收费方案要在尊重现有市场利益格局下,按照互惠互利、大家共享的原则成长。”徐晋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