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1月29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携手北京师范大学、腾讯、GSV(全球硅谷)、好未来联合主办的“GES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
11月29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携手北京师范大学、腾讯、GSV(全球硅谷)、好未来联合主办的“GES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指出,近些年,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持续推动着教育领域的进步与革新。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未来教育将突破时空的局限,更加国际化、个性化、智能化,在内容层面将更加侧重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好未来总裁白云峰:“教育的变革一定要走在产业变革前面,技术进步是解决教育普惠问题的有效方式。”
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 “未来教育必然是科技、教育和人三者的结合。”
从“三通两平台”到“互联网+教育”,从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刚刚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近年在政府、公办教育及民间力量的推进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科技得到迅速发展。
人工智能的浪潮已汹涌而来,这一次机器替代的不只是我们的手足、耳目,还包括大脑。这意味着,包括教师在内的脑力劳动者,同体力劳动者一样会遭遇人工智能的严峻挑战。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导致教师职业消亡?
首先我们是怎么定义教师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简单来说,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从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教师的知识传授职能将被取代
教书,也就是传授知识,这一部分的工作将很快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下面两个例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点。
一、教学“人机大战”中人类教师可能不如机器人。
2017年年国庆节,有教育机构举办了一场教学“人机大战”。此次活动招募了78名初中生和3名拥有17年教龄的高级教师,实验组学生完全使用智能教学系统——机器人进行学习,对照组则进行真人授课。据了解,对照组3名授课教师都是优秀教师,曾经获得过许多奖项。4天过去了,人机大战的结果显示:接受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学生,平均分高出接受人类教师教学组近10分,人工智能取得暂时“胜利”。这一结果让不少媒体惊呼,人工智能有可能抢走人类的饭碗,教师的职业将被取代。
二、教师部分工作正在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
去年5月10日,一条新闻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名为吉尔·沃特森的机器人代替助教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回复电子邮件或在论坛发帖时,沃特森的语气比较随意,而且多用口语,能够在几分钟之内提供细致准确的回应。机器人为学生授课5个月,期间没有任何学生发现问题。直到被告知真相,学生才意识到他们的助教是机器人。对此,许多人深感震惊。
教师的情感教育作用不可替代
在人工智能频频成为热点事件的今天,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在造就了人工智能的市场热度同时,也带给了人们误解,让大家严重高估了当下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公众在面对此类报道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添加自己对科幻的向往,仿佛它已如科幻电影里那般,开始淘汰人类了。
现状是 ,大量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的领域,而且其他技术含量水平有限的工种将继续被逐,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公众预想的程度。
今天的人工智能在感知和认知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每超过人类智能。但在情感和自主意识方面,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智能还存在巨大的鸿沟。人工智能很难像人类一样具有真正的七情六欲,让情感驱动教育。育人的这部分工作,不但不会被取代,反而会变得愈发重要。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需要通过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导教会学生做人、塑造学生的品质等。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形象地将真正的教育描绘为,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但是如何让孩子在一个机器高度发达的社会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智,让他成长为人类社会的一员而不是机器的奴隶,会变得非常重要。这一点,不可能指望冷冰冰的人工智能来完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人性关怀与熏陶,而人类的教师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人工智能还不具备自主情感、自主意识和自主思维的情况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能力等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教师职业将会一直存在,因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超过人工智能,而在于他一直在倾情投入、而在于他一直以来的倾情投入、与学生心灵深处的交流。
那么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面对激烈的竞争,教师怎样做,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从课堂知识的传授转向课堂的创新生成。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知识的获得不再需要教师的耳提面命。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应成为项目和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将更加重视课堂学习过程中具有创新生成性的见解。那时候,重要的就不是积累已有的知识,而是整合已有知识、资源、在此基础上的新思考、新发现、新体验,并判断是否科学正确,而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所做不到的。教师必须分析学生理解中的合理性、可行性、逻辑性等问题,从而给予学生正确指导。人工智能可以记录信息和相关结果,但本身不能判断学生理解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第二,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传统教学非常注重眼前,强调时效。有的学校甚至在教师讲完课后马上进行检测,以学生得分情况判断教师的教学成效。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现成的知识并应付课堂检测绰绰有余;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学生不应该只是能够跟着教师学习,而是在走出学校后能够独自应对各种智能环境下出现的状况,终其一生都能不断获得发展。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当下的教学,仅仅教会学生当下学习的内容是不够的,他们应当指导学生如何在未来的人工智能环境下,利用各种资源可持续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第三,从学生学习的讲师转向人生发展的导师。
人工智能使教师从繁琐单调的教学过程中解放,将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学生的个性差异上,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成长的规律,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塑造不同类型的人才,引领孩子成为自己,活出自己成功快乐的人生。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是一场革命,教师必须突破人类弱点,大胆尝试,探索未来教与学方式。霍金曾在剑桥大学新莱弗尔梅未来智能中心上给人工智能做出评价,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历史上最坏的事情。
而历史的逻辑是,顺者昌,逆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