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政治漩涡里的华为5G

2018-08-27 09:14 EEFOCUS

导读:8月23日,澳大利亚因为“国家安全”的考虑,正式向华为及中兴下达了5G市场的禁入令。十多年来,澳大利亚从华为采购了占全国55%的4G移动通信设备,而华为也被业界公认为是新一代无线通讯标准(5G)的赢家之一,坐席仅在思科之后、在爱立信和诺基亚之前。这家拥有罕见用户认可度、并赢得广泛国际尊敬的中国科技公司,对此做了严正而克制的回应:“极度失望”,“不排除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

  8月23日,澳大利亚因为“国家安全”的考虑,正式向华为及中兴下达了5G市场的禁入令。十多年来,澳大利亚从华为采购了占全国55%的4G移动通信设备,而华为也被业界公认为是新一代无线通讯标准(5G)的赢家之一,坐席仅在思科之后、在爱立信和诺基亚之前。这家拥有罕见用户认可度、并赢得广泛国际尊敬的中国科技公司,对此做了严正而克制的回应:“极度失望”,“不排除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

  “怼华”风波不断

  图:华为澳大利亚公司董事会主席约翰.劳德曾在6月底的记者会上慷慨陈词,如果政府对华为5G实行禁入,这将损害澳大利亚人自己的经济前景。但是显然警告不起作用。

  在美国对中国企业施以“罚款”(中兴案)、“禁购”(海外并购)、“课税”(贸易战关税)、“限入”(直接禁止)等一系列组合拳之后,中国感受到的寒意便不再仅仅来源于美国。从欧盟、到日本、再到某些东盟国家,他们有意无意、主动被动地,纷纷跟上了特朗普带起的节奏,其言行和暗示,都在“指责中国”的主题上形成了微弱共振:中国的海外并购在全球范围面临更严格的审核,中国的“一带一路”开始面临质疑和批评,而欧盟、日本、美国三方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体现的是对华政策导向的深层统一。

  华为申诉澳大利亚政府的不公待遇,结局到底如何不好预料;但在当前国际政治环境下,这一强势举动是值得尝试的自保:5G机遇不容错失,华为此刻如严正发声,或许可降低“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概率。

  2016年开始至今,半导体、互联网、通信网络……这些高科技做底的基础产业,已成为地缘政治角力的核心区。政客们越来越熟练的将之作为“国之重器”,为自己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加热——不止一次,中国在海外媒体上被勾画成非我族类的“窥测者”和“入侵者”。

  似乎与此形成印证:2018年7月到8月间,两名华裔员工各自窃取雇主苹果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机密情报的新闻浮出水面。这两起案子一时间引来一片哗然。如果冷静分析,诉诸常理,我们应该追问两个问题:第一,美国本土发生的同类案件,华裔犯罪的比例和其他族裔相比如何?第二,此类案件都要层层剥皮、抽丝剥茧,那么,究竟哪些是个人吃里扒外、见利忘义;哪些是国家机器布局的科技间谍?

  阴谋论好看,但现实不是游戏。

  “反偏见”之艰险

  高科技之所以易受政治力量的利用,还因为普罗大众不具备讨论和质疑的能力。老板姓通常连题目都审不清,就跟着政客和媒体的“魔笛”走远了。这样的套路,中外都曾反复上演。

  以此次事件为例,率先对华为发难的澳大利亚议员和国家安全机构,并不需要举出“华为收集并向中国政府泄露用户情报”的实锤,他们只需要说,“有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一切便有了不证自明的合理性;而华为也无法自己证明自己,绝不是传说中的“政府工具”。

  除了弄虚作假的华为手机广告,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一篇报道列出华为在澳大利亚违法搜集情报的证据。但是,这并不妨碍媒体和分析师做出负面的揣测:“借助华为,中国政府能够操纵设备进口国的信息通道”。他们的依据之一,是人大会议201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一些文章认为,此法规强调了在华企业(不论内资还是外资),在情报部门找上门来的时候,需要“配合工作”,提交所有要求提交的企业信息;但是,究竟在何种情况下,情报部门有权提出此种诉求却缺乏细致的法条规定。这些促使他们认定,中国政府机构将很容易越过边界;与此对标,有分析师提到了美国微软公司对抗FBI命令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数据获取权官司,以及这场官司所催生的《澄清域外合法使用数据法(简称Cloud法案)》。虽然美国的这部法案,最终还是保障美国政府以“国计民生”之由获取美国企业的运营数据,但该法案对于政府提出诉求、企业拒绝诉求的各种场景都做了细致的说明。

  这一观察视角的启发是深刻的。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的弊端,是各国决策阶层不难理解的现实。因此,当我们争取自身权益、理直气壮反对不公平待遇的同时,也要跳出商业和经济的圈子,在法律、政治、外交层面,去应对全球一体化必然带来的深层次挑战:你如何认知世界?你如何认知世界和自己的不同?为了赢得一体化的利益,你是否愿意接受一体化的妥协?

  这些问题的答案,远非华为和华为们能够提供。

  向老对手学习

  危难时刻,华为不妨看看思科。两家曾经水火不容、全球市场上打得火热的老对手,此时此刻,只有彼此最懂彼此。

  2013年,斯诺登爆出“美国公司修改通信设备以监视外国政府”,思科的商誉和市场受到严重打击。虽然思科回应其专有设备无法定制,但许多中国客户仍然转向本地制造商。根据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数据,思科公司在中国通信设备的市场份额从10年前超过一半,到后来仅占10%,中国市场对于思科的全球营收已经微不足道,小到了4%左右。

  但是,思科2015年上任的CEO 查克.罗宾斯对中国市场报以了不成比例的持续关注。他在一次访谈中透露,自己已访华18次。这位CEO认为,自己学到了在中国做生意的重要一课:“你要了解你的客户,你需要在省(Province)里交朋友……”。他始终认为,中国市场对于思科,在创新业务模式、大数据应用层面,有不可错过的理由。

  在这位CEO治下,思科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以及从一家设备供应商到软件服务商的业务转型,取得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公司股价从他接手时的25美金跃升到目前的45美金左右。虽然还无法和苹果、互联网新贵相比,但对于思科这种量级的传统企业来说,这算得上一次成功蜕变。

  图:思科CEO查克.罗宾斯。

  在接受美国FOX电视采访时,罗宾斯都曾被问道“你是否觉得思科在中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总的说来,我个人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公。我们还成功取得广州智慧城市的合作机会,这是体现和完善思科技术实力的绝好机会“;记者追问说,“但是,中美贸易战很可能让你们在中国的努力无功而返,你对此有何打算?”他的回答是,“中美两国的合作必然对所有人有利,如果双方都能看到更大的全球机会……但是,地缘政治因素我们无力改变,所以思科在任何时候都要专注于自己,确保自己拥有最好的技术,看清未来的方向。这就是我们一直能在全球范围内立足的根本。”

  对现在的华为来说,这语不惊人的老生常谈,倒是一种不动声色、说到心里的安慰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