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在中国玩不动的无人便利店,为何在美国风生水起?

2018-10-24 15:54 硅谷密探

导读:《财富》报道:消费者们对这种便捷、省时和充满高科技的购物体验,感到新颖有趣,并且回头率很高;Business Insider 记者亲自体验后感叹:我相信,这就是零售业的未来!

2018 年 1 月,第一家亚马逊无人便利店在亚马逊美国西雅图总部大楼里,正式面向公众开张,立刻引发了大批人马的线下围观体验,随即就是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惊叹。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财富》报道:消费者们对这种便捷、省时和充满高科技的购物体验,感到新颖有趣,并且回头率很高;Business Insider 记者亲自体验后感叹:我相信,这就是零售业的未来!

看,这不是感恩节排队的购物长龙,而是无人便利店开张后门外的盛况: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条线下便利店业务被命名为 Amazon Go,目前已经陆续在西雅图开了三家,在芝加哥开了两家。然而,就在上个月,一条新消息引发了媒体的广泛报道:Amazon 正在考虑——在接下来三年中于全美开设多达 3000 家无人便利店。一旦该目标实现,Amazon Go 的模式将对传统便利店、大型超市以及其它科技公司带来多方面冲击。

为什么亚马逊和外界如此看好 Amazon Go?

首先是 Amazon Go 带来的新奇体验,说是“无人”便利店,其实正确叫法是“无收银员”。顾客只需要下载一个 Amazon Go 应用程序到智能手机上,在进入 Amazon Go 便利店时,将应用程序放在入口扫描仪上,扫描进入。值得一提的是,在 App 里你能事先看到店里所售商品的价格。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接下来,你只需要挑选自己想买的东西,然后走人即可,就这么简单!购买的任何东西都将从你的亚马逊账户中扣钱,你很快就能收到收据,却再也不必去收银台排队刷卡结账。如果你拿起什么东西又不想要了,那么只要将其放回原位,就不必担心被收费。

这个购物过程相较于传统零售店虽然大为简化,但想让顾客满意,关键还在于保证购物体验的流畅性和高效率。而这两点,必须依靠强大的研发能力来实现。举个例子,无人便利店内置了大量摄像头和麦克风,用以精准识别顾客购物行为。但假如机器识别的能力和速度不够强大,可能就得要求顾客举着商品静立一两秒,或者发生识别错误的现象,这会让购物体验大打折扣。但是目前来看,这些麻烦没有出现在 Amazon Go 便利店中——亚马逊是做足了准备而来的。

未来,一旦真的能将三千家无人便利店开遍全美(甚至海外),Amazon Go 会对众多商家和消费者,产生极大的影响。

首当其冲就是现有的便利店,和部分快餐店。美国人午饭吃得简单,一般就是三明治汉堡沙拉打发,亚马逊无人便利店目前就以出售速食餐饮和零食饮料为主,当然也卖常见日用品,和 711 很像。但 Amazon Go 的优势在于:你能摆脱用餐高峰期结账处排起的长队,拿着东西就走;而且价格透明公道。从现有便利店的角度,它们也无力跟 Amazon Go 竞争,后者还会延续亚马逊做电商的套路——前期快速扩张市场,一段时间内不考虑盈利甚至愿意亏钱。面对实力如此强大的对手,本地小商家难以抗衡。

美国街边小型便利店,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美国街边小型便利店,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而大型商超和其它科技公司,很可能会因为 Amazon Go 带来的危机感,而开始学习和效仿它。目前亚马逊无人便利店规模都比较小,外界推测,是因为及其识别算法还没有覆盖到全部商品种类;或者是某些种类识别起来有困难;此外,做大型商超对数据处理的总量和速度要求太高,目前还难以达到。

所以,大型商超暂时不必紧张,但也得看到未来趋势,居安思危。其实,很多超市早就有了自助结账柜台,用起来也挺方便,比如小探在家附近的超市购物,从来没找过收银员。但这相比“拿着东西就走”,还是差着“科技的一大步”哇!

Amazon Go 目前显然还无法做到这个规模

Amazon Go 目前显然还无法做到这个规模

假如某家连锁超市,比如 CVS 或者 RiteAid,开始使用 Amazon Go 的技术,那么其它竞争对手可能不得不跟上。而 Amazon Go 则能从合作中获得可观收益和大量数据供研究使用。零售业是一个体量无比庞大的行业,这将促使其它科技公司研发类似的“无人便利店”技术,从而分一块蛋糕。

正如《福布斯》杂志断言:一旦 Amazon Go 真的普及,它将会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习惯,并带来财富的流动再分配——大笔的收入将从一些商家和公司消失,注入到其它企业,比如亚马逊。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无人零售”模式在中国可行吗?

亚马逊“无人零售店”早在 2016 年就推出了内测版,而该模式其实也曾在国内火过一阵子,除了“无人便利店”还有规模更小的“无人货架”,造势汹汹也吸引了众多风投,但如今国内又做的怎么样呢?

从业者、资本到顾客,态度褒贬不一。

去年 7 月,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无人零售店“淘咖啡”在杭州亮相,整体购物过程和所用技术与 Amazon Go 类似,不过顾客需要在买完东西后经过一道“结算门”,支付宝就会自动扣款。

淘咖啡一推出便引起众多关注,很多媒体和科技从业者纷纷前去探店。然而仅仅开放四天,天猫就撤除了这家店。当然,淘咖啡本身就是一家快闪店,但天猫表示它后续还需要技术升级,而小探一位零售业朋友表示:淘咖啡成本很高,短时间内不可能大规模商用。

又比如做“无人货架”(规模比无人便利店更小)的生鲜平台“每日优鲜”,在今年 9 月拿到新一轮 4.5 亿美元融资。但据国内媒体报道,无人货架从郑州、长沙等二线城市全面撤出,其他二线城市也存在相应的撤柜、裁员、分公司倒闭的信息。

另一个“无人货架”著名品牌“果小美”,已融资数亿人民币,但从今年夏天起,先后传出断货裁员、融资受阻和总裁离职等负面消息(前两点公司曾出面辟谣)。

而居然之家推出的第一个无人便利店怡食盒子 EATBOX,开在了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而小探记得今年初某天傍晚路过时,发现店内空空如也,没有顾客身影。

温和地说,2018 年,无人便利店或无人货架,已经不像去年那么热闹了。从从业者到投资人到媒体,都在反复追问和争论:这个事情到底值得做吗?

创新工场是无人便利店 F5 未来商店的投资方,李开复认为,无人便利店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并且做到了精准营销。

但熊猫资本毛圣博就多次公开表示不看好无人便利店:从投资角度,便利店即使无人化,可能也难以快速爆发,短时间内难以做起来;从实际观察中,“人在便利店这个生意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所有这些便利店的商品大多是日常标品,没有太大差异,只能在盒饭上、咖啡上、服务上去做差异。”

看起来,“无人便利店”的美好之处存在于未来;但它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可是实打实的难以避免。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如果真想把购物体验做好,技术或投入门槛很高,或者双高。比如 Amazon Go 店面内每个货架都布满传感器和摄像头,用以追踪消费者和识别他们所拿起的商品,其中涉及到大数据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热门技术。

技术的进步非一日之功。Amazon Go 副总裁曾说过,计算机不像人类那样容易识别某些产品,这可能会导致购物者在识别物品时等待,甚至识别错误。淘咖啡的身份识别错误率是 0.02%,商品识别错误率为 0.1%。

当然,也有技术壁垒较低的 RFID(射频识别)模式:很多国内无人便利店应用该技术,但其没有门槛,信号不稳定且成本高,需要人工一个一个粘贴,缤果盒子标签单个成本就达五毛钱。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而投入方面,也很大。Amazon Go 第一家门店光硬件设备就花费 100 万美元。摩根士丹利分析:如果真要三年内开 3000 家无人便利店,Amazon Go 可能需要高达 30 亿美元的成本投入。

第二个原因,无人便利店仍属于零售业。零售业对供应、物流、配送、门店库存和周转效率要求严格,非专业人士难以搞定。无人便利店再加上技术考量,让这门生意的行业链条变得很长——从最高精尖的研发,再到普通的研发,再到用户运营,商品采销、物流、仓库、生产制造、运维等等,一套流程搞起来难度很高,不是一个几十人的创业团队能轻易做好的。

第三,高估了顾客的自觉性。比如有媒体报道过,缤果盒子店内,夏天聚集了很多顾客不购物只吹空调,呆很长时间,结果想买东西的人进不来。小探咨询一众了解零售业的人都表示:无人货架的想法尤为“不切实际”——把一个放满商品的开放货架立在办公楼,让顾客自助取东西扫码付费,一切全凭自觉,那么商品盗损率是不可控制且无法追究的。顾客可以白拿商品不付出任何代价,那么“隐形”的契约精神总有人不会遵守。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除以上三个原因还有其它因素也常被提及。比如因为前期投入高,所以无人便利店虽然减少了人力,但商品价格却未必有优势;以及一些商品类型仍需要人工服务(比如 711 里的关东煮,你希望看到前面的人在锅里挑挑拣拣吗?);很多无人零售品牌在新鲜感过后吸引不到客流量等等。

综上所述,无人便利店的前景是被认可和看好的,现实是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境的,解决起来非一朝一夕之功。

因此,小探认为:无人便利店是代表着新零售的未来趋势,但却不是一个适合初创公司的领域,其前期发展需要的技术实力和巨额投入的人力物力,有丰富的零售行业经验和研发能力的大型公司才能承担得起。事实上我们也观察到:在无人零售领域做起来的知名品牌,背后一般都站着这样的撑腰者。

比如:Amazon Go 来自电商巨头亚马逊;淘咖啡是阿里巴巴旗下品牌;缤果盒子由高鑫零售有限公司推出,后者是大润发和欧尚的母公司;TakeGo 合作企业包括娃哈哈与伊利集团;京东在去年也公布了两个无人零售计划。

这些品牌中,小探还是最为看好 Amazon Go 和淘咖啡,因为亚马逊和阿里巴巴除了是各自国家网上零售业务的领军者,还都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无人便利店这门生意想要做起来,就不能仅凭玩噱头搞形式,而要能真正做到令消费者满意的购物体验,这一点,必须依靠前沿技术的进一步升级。

最后,虽然我们今天的文章是由 Amazon Go 说开,对无人便利店这一商业模式进行分析的,但小探同时认为:零售业是一个人力密集型行业,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彻底抛弃人工服务。哪怕是在街角的鲜花店买一束花,很多人还是需要服务人员(往往也是收银员)的帮助:什么颜色的什么花,最适合我今天的心情呢?

所以,你看好无人便利店在国内铺开吗?体验过的都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