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5G失败、物联网已死、怀疑大数据,从“反对派”的观点看产业发展

2019-08-20 09:43 联动元素

导读:虽然本人是物联网的坚定拥护者,但是我并不想说物联网无所不包,它也只是人类在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而已。

在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会有“反对派”。有时候,反对派反而能够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比如5G失败、物联网已死、质疑大数据等观点,或许正预示着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场革命。

“5G失败”论

2019年3月,一篇名为《5G 将是一个彻底的失败通信技术》的文章被大量转载,作者为曾在华为进行过多年无线通信研究,并撰写出版《通信之道》一书的杨学志博士。

在该篇文章中,杨博士主要从几个维度阐述了5G的失败性:

1、5G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和4G相比并没有进步,甚至在某些技术的选取上,还有退步,同时成本更高;

2、以人为核心的移动通信技术,4G足够了,5G只是盲目的追求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却没有明确的应用场景;

3、移动通信和WiFi代表的CT与IT两大生态系统的博弈,WiFi从商业生态上价值高过移动通信。

“物联网已死”论

2019年中,亚洲最大的中文IT技术社区CSDN发布了一篇译文《物联网已死,API万岁!》。作为资深的物联网从业者,仅是看到这一标题,就“足够震惊”。文中还对此进行了更为“震撼”的描述:物联网已死,因为它从未真正存在过。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从技术角度来看,物联网和互联网一样,都是由连接在一起交换数据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或其它设备)组成的网络,因此物联网中的“物”只是一个规模术语,指的是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而且将会连接到网络(不一定都是互联网)上。

“毫无疑问,未来几年将有大量设备接入互联网。”

作者认为物联网没有不同于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同时,任何企业或者机构都不可能让所有的设备像人一样都在一张网上获取资源或者解决需求。所以规模的产品联网的状态一定会出现,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物联网。

质疑大数据

数日前,某媒体又翻译了一篇纽约大学数据科学教授Andrea Jones质疑大数据的文章。

在该文章中,Andrea Jones教授对大数据持怀疑态度的主要原因是:数据不是对物理世界的完整,或者说完美映射,而是有局限性。“数据从一开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选择去收集它们,并且利用人类制造的工具去收集数据。” “数据说明不了问题的任何东西,它的作用不会大过可以造房子的锤子或者做马卡龙的杏仁粉。数据是发现的必要因素,但是你需要有人来选择它,塑造它,然后把它变成洞察。”

但是Andrea Jones教授并没有完全否定数据的价值,“我相信数据和科学之所以有用,并不是因为它是完美的和完整的,而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自身努力的局限性。就像我们想要用统计数据和算法对事情进行仔细分析一样,我们也需要仔细地收集数据。我们有多谦卑,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有多深,我们自己就有多强。” “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数据。

这意味着当我们的分析中包含有证据时,我们应该考虑影响其可靠性的偏差。我们不应该仅仅去问它说明了什么?而且还要问, 数据是谁收集的?他们是怎么做的?那些决定是如何影响结果的?”

总之就是说,数据其实是人创造的,所以它从一开始就是带有“立场”的。因此我们在采用大数据去解决问题时,要考虑数据源的“立场”问题,才能更好的应用它。

反观“反对派”观点,我们或正在迎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虽然本人是物联网的坚定拥护者,但是我并不想说物联网无所不包,它也只是人类在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而已。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确实在经历着一次革命,而在这次革命中,产业革命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革命是机器将独立于人类,成为地球上继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之后的第三大生态系统。

比如,在《5G将是一个彻底的失败通信技术》一文中,杨学志博士认为如果以人为核心,目前我们已经过去了宽带短缺的时代。所以对于5G的应用场景是面向物联网,但是具体场景是怎样的?“暂时想不出,但是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是,先修好路,自然会有车。3G、4G都是这样,微博、微信、抖音什么的,以前根本就想不到。等4G来了之后,这些应用也就有了。”杨博士认为这个逻辑上就有问题。

如果我们跳出5G是“面向物联网”,或者是“以人为核心的通信技术”的思维,而是把5G看作“人机双中心”通信时代的开始,那么“先修好路,自然会有车”这种观点对5G就依然适用。

再看“物联网已死”这个观点,作者虽然否认了“会有针对物联网的新技术”,但是并未否认产品大规模联网的到来。如果我们广义的去理解“产品”,那么就是可以通过网络交互的一切物质资料。

如果我们要用一个统一的名词来概括这一类物质资料,我觉得就是机器,或者说智能机器,不过实际上没有必要,因为随着时代的迁移,“机器”这一名词,相对于设备、硬件、设施这类名词来说,已经有了“生命属性”。同时,如果我们对“智能”的定义是达到人,甚至超越人的智慧,那么不是所有的机器都需要如此“智能”。因此,用机器来表征有生命属性的物质资料就刚刚好。

最后,在Andrea Jones教授质疑大数据的文章中,其实我非常喜欢他的观点,数据产生于人的诉求,人是有“立场”的,所以数据的力量是有局限性的。这映射了一点,人造的机器生态系统不可能超越自然创造的人类生态系统。

正如我们人类能够创造出一个机器生态系统,是从自然力量中获取的技术手段和物质资料一样,我们的能力发挥也不会超出“自然的馈赠”。一如Andrea Jones所说,我们人类选择收集什么数据,如何收集,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当我们创造一位“机器”,如何创造也都是围绕人的需求。

总之,就是说,最近10年来我们在信息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比如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区块链、5G等等,其服务核心以不再局限于人,而是增加了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机器”。随着机器的能力不断提高,它们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够自行运转的生态系统。当然它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就像人类生态系统一直依存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

基于这样根本性的变革,我们的产业也必将迎来比以前更加深刻的变革。当然,关键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