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智慧城市行业发展概况与风险特性

2019-10-23 08:45 普华有策

导读:由于城市人口容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运用科技手段、高效能的管理方式管理城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末中国的城市居民为 6 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45%,与 1987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同时,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预测,到 2030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 60%~70%,城市人口将达 10 亿。

1、行业发展概况

(1)智慧城市发展背景

由于城市人口容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运用科技手段、高效能的管理方式管理城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市政管理能力、方便城市生活、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强化居民生活幸福感。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能楼宇、智慧油田、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试点阶段和推广阶段。

①起步阶段

2000 年至 2003 年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当时,我国对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刚刚开始,但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极大关注。各大城市纷纷举办城市信息化论坛,如 2000 年 5 月在北京召开“21 世纪智慧城市论坛”、2000 年 6 月在上海举行“亚太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和 2001 年 9 月在广州举办“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 21 世纪智慧城市论坛”等,2001 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科技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数字化工程”(简称“城市数字化工程”)顺利通过可行性论证,并纳入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在全国建立 4-6 个市级综合城市数字化工程应用示范项目和5-10 个社区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国内许多先进城市也积极投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纷纷提出了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口号,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进行各具特色的尝试和实践。

②试点阶段

2004 年至 2007 年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阶段。2004 年 10 月,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推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依靠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2005 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深圳市、杭州市、扬州市和北京市朝阳区等10 个城市(城区)作为全国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首批试点单位;2006 年 3 月,启动了郑州、台州和诸暨等第二批17 个城市的试点工作;2007 年 4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 24 个试点区域。至 2007 年,从北京市东城区到全国 51 个试点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由一个不为人知的新事物,逐渐演变成中央和地方广泛进行试点、各地纷纷效仿的一项重大工程。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试点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突破的典型城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城管新模式,如特大城市的“深圳模式”、大中城市的“杭州模式”和中小城市的“绍兴模式”等,对全国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

③推广阶段

2008 年以后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和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要求,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要求各地建设和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好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广工作。目前,数字化城市管理正向城市管理纵深扩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均大力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设或正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各级地方政府已超过上百个。

(3)智慧城市发展主要目标

国务院 2014 年 8 月 27 日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其中目标为:“到 2020 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①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②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③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④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⑤网络安全长效化。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基础网络和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可控,重要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

(4)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突破 500 个,由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2018)》指出,根据 2017 年首次全国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得到的数据显示,参与评价的二百多家城市平均得分为 58.03,其中超过一半的城市智慧水平亟待提高,预示着智慧城市发展空间仍然巨大。预计 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突破 10 万亿元。

2、行业风险

(1)政策风险

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信息系统集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此外,在人力成本上升、能源稀缺、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国内智慧城市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但是如果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智慧城市下游行业的产业政策导向发生变更,导致下游行业发展放缓,可能对行业内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造成不利影响。

(2)人才缺乏和流失风险

智慧城市行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熟悉通信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类技术等多种学科;另一方面要求能够深入了解各业主用户的业务流程、运营模式及系统现状,准确理解和把握用户需求,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因此,综合技术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本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相关技术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果行业内企业不能有效保持和完善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将会影响到核心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也会影响到核心技术团队后备力量的建设,造成人才流失,从而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3)市场集中度不高风险

智慧城市行业已经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无序、规范性差、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行业中的企业往往规模有限,在经营上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至今很少有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品牌和影响力的企业,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非常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这些均影响和制约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4)总包业务的实施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主导者是城市管理者即地方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而受益者则是城市的使用者即城市中的企业和市民。由于智慧城市总包项目投资总金额较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项目所涉及的地方政府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较多,因此智慧城市总包业务受政府换届或国家政策调整变化、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导致投入延迟或无法持续投入、费用控制不力、企业现金流压力和回款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项目实施存在延期的风险。

3、行业竞争格局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智慧城市市场的发展。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智慧城市工程技术也日趋成熟和不断发展,我国不少智慧城市技术研发成果接近国际水平,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包括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银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 A 股上市公司。国内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公司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公司: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工程技术含量高,行业需求差异性大,相对于外资工程公司,本土化系统集成公司、建筑智能化公司更能够深入分析国内客户需求特点,提供创造性、前瞻性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实现引导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的市场目标。这类企业近年来逐渐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

第二类公司:应用软件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发和集成相关智慧城市应用软件的能力在行业内至关重要,这类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第三类公司:电信、移动、联通3大运营商在其领域依据拥有的资源近年来不断向工程总承包市场渗透,这类企业凭借着在通讯、网络、客户数量、政府背景、技术优势,开始大量涉足国内智慧城市应用建设工程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