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谷歌云与 IBM 达成合作,悄然提升服务器销量?

2020-01-15 09:04 与非网
关键词:谷歌云IBM

导读:据悉, 谷歌与 IBM 达成合作,在谷歌云上运行 IBM Power Systems。

hand-people-isolated-finger-two-together-1105698-pxhere.com.jpg

谷歌云全球生态系统企业副总裁 Kevin Ichhpurani 表示,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帮助企业通过云实现基础框架的升级并简化其工作流程。同时,它们还可以通过云端上的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对于双方的合作来说,IBM 无疑希望借助谷歌云提升 Power 服务器的销售量,而谷歌也希望让更多企业工作负载在其平台上进行。

百年企业 IBM: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每一次变革,让自己重焕光芒

老沃森出身贫寒,没读过多少书,17 岁就当起了推销员,走街串巷贩卖杂货。尽管学历不高,但他天生就是当推销员的料,外表英俊、心思缜密、谈吐不凡。

他从最底层做起,经过十多年的历练,终于在业界闯出了名头,成为当时一家著名大公司的顶级销售。这家公司的老板叫帕特森,在美国商业史上也很有名,被誉为“现代推销术之父”。老沃森从帕特森那里学到了不少真传。

老沃森创建 IBM

后来,老沃森与帕特森产生矛盾,于是跳槽到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公司担任总经理。这家公司叫“计算制表计时公司”,简称 CTR,它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 IBM 的前身。CTR 的产品包括天平、磅秤、打卡钟、穿孔制表机等杂七杂八的商业机器,由于管理不善,负债累累,眼看就要面临停业清算。

董事会请老沃森来,也是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老沃森提出,除了固定薪酬,自己还应该拿到一定比例的利润分红。当时 CTR 的董事会根本就没奢望公司还能盈利,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个要求。

出乎意料的是,老沃森不但很快让公司起死回生,而且业务蒸蒸日上,规模迅速扩张。1924 年,也就是入主 CTR 十年之后,老沃森给它改了个名,叫“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听起来很有气势,缩写就是 IBM。

老沃森本人也凭借当初的薪酬条款,成为了全美国薪酬最高的人。他一直执掌 IBM 直到 82 岁,在自己临终前几个月,才把 IBM 的总裁之位传给了小沃森。

外界一般认为,IBM 成功靠的是技术创新,但小沃森坦白承认了一个秘密: IBM 真正的优势其实并不是技术创新,而是极强的销售能力。

无论是最初的穿孔制表机,还是后来的计算机,IBM 一开始都不具备技术优势。但靠着一支顶尖的销售队伍,IBM 能卖出去比竞争对手多得多的产品。先形成规模优势,反过来推动技术升级,然后才有了 IBM 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为了打造这样一支顶尖的销售队伍,老沃森想了不少办法。他认为,如果想把产品推销给一位生意人,那么首先自己看上去得像个正经生意人。所以他规定所有销售人员一律要穿白衬衣、黑西服,并且工作时间不得饮酒,甚至在公司聚会上也不得出现酒精饮料。

老沃森还设立了 IBM 培训学校,专门培训新入行的销售人员,一个新人必须在培训学校待上一年半:首先要花半年时间学习产品知识,然后跟随资深销售员实习半年,最后再花半年学习专业的销售技巧,这样才能正式上岗。

1915 年,沃森提出了著名的“Think”的口号,开始在公司内部使用。多年以后,流行全球的 IBM 笔记本便以此命名为“Thinkpad”。

为了鼓舞销售人员的士气,老沃森还推出了 IBM 的专用仪式、内刊、歌曲,所有学员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起立,齐唱“IBM 之歌”。这些方法的确让销售新人快速接受了公司理念,激发了工作热情。

老沃森深知,要受到员工的拥戴,就必须善待员工。他明确表示,IBM 的目标就是“消除员工对自身及家人保障的担忧”。IBM 员工的福利待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厂环境干净整洁,每个车间都配有空调。

老沃森还下令修建了图书馆、运动场、夜校,甚至还有乡村俱乐部。任何 IBM 员工只要花 1 美元就能加入俱乐部,享受一周三次的免费晚餐。

除此之外,老沃森还对员工有一项最大的承诺,就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裁员。当时没人敢做出这样的承诺,而老沃森不但做出了承诺,还坚持兑现了这个承诺。即使是在最困难的 1929-1933 年大萧条期间,IBM 也坚持不裁员。

当时老沃森就判断,经济衰退只是暂时的,所以当别人大裁员的时候,他反其道而行之:招募更多员工,增加元器件库存,等待市场回暖。

沃森有着精明的政治头脑,做成了很多跟政府相关的大型业务。凭借着天才的推销才能和政府关系,在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期间,当其他公司都在衰落时,IBM 却逆势增长。

这段时间,IBM 的规模迅速从几百人壮大到 7000 多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沃森将当时 IBM 公司主营的穿孔卡片设备通过游说罗斯福政府,大面积进入到了各地政府的社会保障系统。

1935 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对会计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穿孔卡片和 IBM 会计机的帮助下,社会保障委员会每天最多能为社保法首批覆盖的 2600 万名工人处理 60 万次福利计算。

老沃森非常重视研发投入,在 1932 年美国经济最艰难的日子里,他在纽约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整个 30 年代的研发上,让 IBM 在技术产品上获得领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沃森与美国国防部签署合同,大量制造机枪、瞄准器、发动机等军火。IBM 生产了 M1 卡宾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盟军广泛使用 IBM 的设备,做军事计算、后勤和其他军需之用。公司新属工厂的 2/3 全部投入军需品生产,生产量扩大了 3 倍。同时,IBM 开始进入的计算机领域,其中重要的标志就是 1944 年出资 100 万美元在哈佛大学研制成功的著名的“Mark Ⅰ”计算机。1947 年,又同样花了 100 万美元推出“选择顺序控制计算机”(SSEC)。

二战之后,沃森适时提出了“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世界和平”的口号,并不断宣扬自由贸易的好处。沃森本人是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坚定支持者,他积极推动重振欧洲经济计划,并为此做了很多公关上的努力。

但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磁带的出现,IBM 迎来了第一次危机。那时很多管理者还是坚信:“IBM 就是一家基于打孔卡片的公司,基础将永远是打孔卡片。”

沃森面对要不要转型,虽然有所心动,但一直不够坚决,这预示着属于他的时代在此时已经走向尾声。

小沃森出任 IBM

1952 年,沃森的儿子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unior)出任 IBM 公司总裁,IBM 新一代领导集体诞生。当时小沃森邀请了计算机奠基人冯·诺依曼博士担任公司的科学顾问,并研制出了 IBM 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

到 1956 年,随着老沃森去世,小沃森出任 IBM 董事长,全面掌控 IBM。尽管打卡机业务曾经是 IBM 的现金流来源,但小沃森还是认为计算机才是未来发展方向,勇敢地宣布要进行自我颠覆,进入到电子时代。

在小沃森的领导下,IBM 以大型计算机作为目标,以此完全拥抱电子时代。IBM 当时研制出闻名世界的第一代大型机“IBM360 系统”,开发耗资 50 亿美元的资金。这个投入是当年美国政府此前研发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 25 倍。

“IBM360 系统”的核心技术奠定了当今数据库、个人计算机、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基础。人类登上月球的阿波罗十一号就是在 5 部“IBM360 系统”上执行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投入,IBM 后来才涌现出 6 个诺贝尔奖得主,6 个图灵奖得主,19 位美国科学院院士,69 位美国工程院院士,拿到 10 个美国国家技术奖和 5 个美国国家科学奖。

“IBM360 系统”于 1964 年推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很快就成为市场领先的计算平台。

1969 年,IBM 在计算机市场份额达到 70%,成为第一家被称作“邪恶帝国”的大型 IT 公司。这个历史时期,IBM 一家独大。当时的计算机市场被美国媒体戏称是“IBM 和七个小矮人”(七个小矮人分别指 Burroughs、UNIVAC、NCR、Control Data、Honeywell、通用电子和 RCA 七个公司)。

小沃森把 IBM 的高福利制度进一步推进,用年薪制替代了工人原来的小时工资制,消除了蓝领和白领的薪资差别,还给员工们购买重大医疗保险,给全体员工优先认购股票权等等。沃森父子的这些举措深得人心,IBM 的每个员工都对公司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这次转型,不仅为公司发展带来质和量的突破,并且开创了计算科学这门代表人类发展最新阶段的学科。也是在小沃森时代,IBM 在全球建立起了“蓝色巨人(Big Blue)”的形象。

Frank T. Cary 接任

1971 年,小沃森退休,Frank T. Cary 接任。在卡里时代,IBM 开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

1971 年,IBM 公司生产的计算机引导“阿波罗 14 号”和“阿波罗 15 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

1973 年,IBM 最早推出的自动柜员机,Union Trust 是首家安装自助终端的银行。

1975 年,IBM 推出首款型号为 5100 的“便携式”计算机。当时根据存储空间大小(16KB、64KB)和选购存储配件(如 8 英寸的软盘)的不同,售价从 9000 到 20000 美元不等。

在 1970 年代,IBM 的一名数据库专家发表了经典的关系型数据库论文,却被 IBM 束之高阁。这位数据库专家一气之下,出走 IBM,创立了著名的数据库公司甲骨文(Oracle)。直到今天,Oracle 仍是全世界最好最强的数据库,成为 IBM 在这项业务上最为强劲的对手。

1957 年,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奥尔森创办了 DEC。DEC 于 1959 年研发出了体积更小、价格更低的 PDP-1 小型机。尤其 1965 年发布的 PDP-8 型小型机,更是和 IBM 直接抢夺客户。1972 年,DEC 已经牢牢掌控住了美国小型主机市场。

更让 IBM 噩梦的是,1976 年成立的 Apple 公司,于 1977 年推出了 Apple II,这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1977 年,苹果制造了首款非常成功且批量生产的个人电脑。4 年之后,IBM 也发布了让商务人士信服的第一代 PC,售价为 1600 至 4500 美元,存储容量为 16KB 至 256KB。这台计算机的缔造者名叫埃斯特利奇,也被人们称为 IBM PC 之父。

后来 IBM 出产的个人计算机成为了所有厂商生产 PC 的标准,因此这些计算机又统称为 IBM 兼容机。

IBM 在 1980 年代准备生产并推广个人电脑时,找到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微软,由后者为其编写合适的 PC 操作系统。

当时比尔·盖茨的微软通过从蒂姆·帕特森手里收购了 SCP-DOS 后,进行适当改进,形成 MS-DOS 后安装到 IBM PC 机上。借助于 IBM 品牌的力量,微软一下子成为 PC 机操作系统的霸主。

整个 80 年代,IBM 没捞到什么好处,芯片是 Intel、OS 是微软、电脑是 Apple,它们才是那个时代的明星。

IBM 做惯了高价格合同、蓝色严肃的商业计算机、企业对企业的生意,根本不适应大批量、低价格、讲究好看流行易用的个人电脑生意。

郭士纳上任

1993 年,郭士纳担任了 IBM 董事长兼 CEO。他立刻止血、降价、裁员,然后换掉 IBM 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并且改变 IBM 文化、组织方式、考核方式、激励方式,让 IBM 更灵活反应、更高效工作、更微笑面对小型企业的客户。这改变了 IBM 一贯的高傲、严肃、只做大客户大订单的形象。这让 IBM 的业绩在 1995 年就复活了。甚至,1996 年,IBM 股票升至 145 美元,达到 9 年来的最高点。

郭士纳更开辟了一条路,那就是软件和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这是动摇 IBM 根本的大事。

因为在 1969 年,IBM 就讨论过要不要自己做应用软件产品。后来认定,IBM 是做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如果再做上层的应用软件,就有点与民争利的意思,这样,生态就建立不起来,所以 IBM 就自己不搞应用软件了。因而,1971 年,一帮 IBM 德国公司的技术 VP 们,就出来自己创立了企业软件公司:SAP。

1995 年是微软的高光时刻。微软自己不生产计算机,但研发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还研发应用软件 Office。郭士纳看在心里,觉得 IBM 非常有必要进入软件市场。于是,同年,IBM 以 35 亿美元并购 Lotus。Lotus 就是类似 Office 这样的软件,但是比微软 Office 更具有协同性。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爆发;2002 年,郭士纳功成身退。之后,IBM 经历两次变革转型:一次是从智慧地球到 CAMSS,另外一次是正在进行中的从 CAMSS 跨越到“认知解决方案+云平台”。

彭明盛上任

2002 年第一季度,IBM 连续三季度出现利润及营收下滑,下滑幅度达到十年之最。这一年,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接替郭士纳担任 IBM 的 CEO。

上任后,彭明盛提出要全面进入知识服务、软件和顾问等服务市场,向客户提供任何需求的任意解决方案。彭明盛将 IBM 的全球工作体系进行了整合,即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设计和分配自己的资源和运营体系,使 IBM 运营成本极大地降低,资源分配尽可能得到优化。

2002 年,IBM 以 39 亿美元高价收购了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又用 21 亿美元收购了 Rational 软件公司。这让 IBM 拥有了为客户提供咨询等多种后台服务,而不是局限于 IT 产品服务。

此举标志着 IBM 从硬件科学技术进军到提供信息系统服务、企业管理和运营咨询服务的领域。IBM 在深入咨询、软件和技术服务的同时,也借此进一步增强全球执行能力,明确了以软件、硬件、IT 服务和咨询服务四轮驱动的高价值业务模式。

彭明盛最令很多中国人记忆深刻的决策是在 2004 年决定将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中国的联想集团。当时,上任 CEO 的彭明盛提出“随需应变”的战略:退出 PC 硬件业,把公司向客户提供从战略咨询到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公司转变。

沃顿商学院管理教授兹巴拉基(MarkJ.Zbaracki)就此评论说:“IBM 的长处一直就是善于彻底改造自己。”

到 2006 年,转型后的 IBM 全年经营业务收入达到了 914 亿美元。三年后,IBM 的营收又进一步达到 1036 亿美元。

彭明盛在 2008 年对外发布了他们的新方向:全球化的人类社会将复杂的自然系统转化为复杂的商业和社会系统,而这个系统基于统一的智能全球基础设施。

为此,IBM 推出了著名的“智慧地球”战略。这个战略的提出,可以说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的科技发展脉络,为 IT 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由此带动了几个产业链的发展,比如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等。

为了实质性推动“智慧地球”的战略,IBM 又连续推出以创办人老沃森为名,史上第一台听懂人类自然语言的超级计算机(沃森)。沃森在美国老牌知识问答电视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击败了两位人类冠军,被誉为 21 世纪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伟大突破。由此,“人工智能”一词才开始大面积进入人们的视野。

吉尼·罗睿兰上任

2012 年,以系统工程师的身份加入 IBM 公司 20 年之久的吉尼·罗睿兰(Virginia C. Rometty)开始担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兼 CEO。她是 IBM 历史上第一位女性 CEO 兼董事长。

她接过上任的旗帜,转型方向是要让 IBM 从一家传统硬件、软件和服务公司转向向客户提供认知解决方案及云平台的公司。在她看来,“认知计算是改变一切的技术。”

到目前为止,IBM 都应该是 IT 行业中战略转型最为顺畅的巨头。每一次的战略转型,均拥抱了科技产业发展的潮流,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先机和财富。

IBM 公司一次次从危机到重返盛年期的历史,告诉我们对处在老化阶段的企业来说,转型变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眼光。IBM 的变革之旅远未结束,这种勇气、智慧和眼光将为这个百年老店不断注入永续的活力。

回过头来看,郭士纳做了十年 IBM CEO(1993-2002),把 IBM 转型成为软件产品+硬件产品的公司。彭明盛做了十年 IBM CEO(2002-2012),把 IBM 转型成为咨询+IT 解决方案公司。而罗睿兰也要做十年 IBM CEO(2012-2022),正在把 IBM 转型成为云计算服务公司。

IBM 每隔几年就提出一个商业口号,如 e-Business(实质上是推 WebSphere 中间件和 IBM 服务器)、随需应变 SOA(实质上是仍然推 WebSphere 中间件)、智慧地球(实质上是推 IBM 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 BI),现在把自己定位成一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和云平台的公司。

到今天很多大型商业机构对 IBM 还是毕恭毕敬,深知其中的分量。稍微熟悉华为公司的人都知道,华为之所以有今天,背后跟 IBM 的智力支撑是有很大关系的。为此,华为也支付了几十亿的服务咨询费。

IBM 到现在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第二大服务器公司、第三大安全软件公司、第六大咨询公司,连续 14 年是最大的应用基础设施和中间件公司。

该公司制造了第一个硬盘驱动器、第一个软盘驱动器、第一个在各种不同但兼容的机器上实现的体系结构、第一个广泛使用的高级编程语言、关系数据库、第一台超级科学计算机、第一个 RISC 设计和第一块 DRAM 芯片等等。

在“2018 世界十大信息技术(IT)公司”排名中,IBM 排在微软之后,屈居第二位。紧随其后的是甲骨文、埃森哲、惠普、SAP、TCS、凯捷等 8 家公司。其中,微软和甲骨文的诞生直接与 IBM 有关。而且就企业寿命来说,IBM 都远超其他公司。

在《财富》2018 年“世界 500 强”排名中,IBM 位居全球第 92 位,营收为 971.39 亿美金,折合人民币约 6522 亿元,相当于阿里、腾讯、百度的总和还多 600 亿人民币;利润为 57.53 亿美金,折合人民币约 386 亿元。

这份成绩单对于 IBM 来说,并不值得骄傲。就算是跟自己比,也比上一年度的排名下降了 11 位。不过作为一家已经转变为主打咨询业务的企业而言,这个营收和利润水平,也并不太令人感到失望。

创新能力是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 2017 年专利统计榜单中,排名第一位的仍然是 IBM。这已经是 IBM 连续 26 年蝉联榜首,其专利数在 2017 年达到了 9043 项。仅就专利数量而言,整个中国都没有超过这一家公司(中国的华为和京东方进入了全球前 25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