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生物识别支付,在挑战与机遇间博弈前行

2020-04-02 08:51 亿欧

导读:未来5~10年,世界将进人无感知核身、无设备核身时代,在用户没有感知和设备的情况下完成身份识别和支付交易。但不可忽视的是,生物识别支付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

用户身份识别是一切金融业务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在安全可靠和用户体验方面,生物识别技术发挥了传统核身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的青睐,并逐渐被应用到远程开户、转账取款、支付结算和核保核赔等金融风控和身份核验场景。而支付作为金融的重要基础性业务,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更是有最直接而广泛的需求。

生物识别支付与传统支付的最大区别在于,生物识别支付省去了银行卡、手机、现金等硬件环境,直接通过生物特征与账户进行关联。而对于用户而言,无须携带任何支付介质即可进行消费,安全而方便。

面对如此便捷而炫酷的支付方式,我国各类市场机构都已经早早布局。

2016年2月,招商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4.0版本,该版本具有“刷险”转账的功能,客户用视频对接远程坐席,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然后即可在线办理20万~100万元的大额转账业务。

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则于2016年9月,率先推出虹膜支付的功能,主要应用于手机银行话费充值、便民交费、商城支付等场景。

同时,建设银行手机银行的“龙支付”也相继推出了“刷脸取款”和“声纹取款”两项业务,客户通过人脸识别或者声纹识别登录手机银行客户端进行业务操作。

在银行试水生物识别支付之前,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更早地就加入了这片新开辟的战场。

2014年,在“小微金服分享日”上,支付宝公司披露了其正在研发的以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掌纹识别、笔迹识别和击键识别共6项以生物识别为应用的支付技术。接着在2015年的德国汉诺威通信博览会上马云亲自为公司的人脸识别支付技术站台。

2017年9月,支付宝公司在肯德基的线上KPRO餐厅平台上推出刷脸支付应用,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刷脸支付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试点。到2018年初,支付宝52亿多用户中超过2亿用户使用过生物识别登录账户,网商银行使用生物识别技术为1500多万用户开通Ⅱ类账户。

除了蚂蚁系,其他互联网巨头也不示弱。2015年5月,百度公司推出百度钱包声纹支付,用户通过百度手机客户端的语音功能进行搜索商品、下单、支付,短短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完成购物。

2015年9月,华为公司与中信银行共同推出指纹识别近场支付,将中信银行信用卡和 Mates华为钱包APP绑定,用户通过钱包AP在线开通等额度的电子信用卡,接着在银联POS机上刷手机后完成熄屏支付。

生物识别支付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未来5~10年,世界将进人无感知核身、无设备核身时代,在用户没有感知和设备的情况下完成身份识别和支付交易。但不可忽视的是,生物识别支付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

安全性方面,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场景应用中要解决的是来自系统和数据两类安全风险一保证系统能阻止和免受各类非法网络攻击,确保生物特征信息被采集后在传输、存储过程中不被截获或算改。

隐私保护方面,生物识别相关法律法规一般多涉及隐私、数据保护、消费者许可和信息披露等问题。当前,很多国家均出台了有关这些问题的法律法规,有些国家和地区还进一步将生物特征数据纳入这些法律的适用范围,如在法律定义中将生物特征信息明确界定为敏感个人数据。但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法律法规的实施面临着重重挑战。在支付领域,我国还并没有针对生物识别支付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如何保护用户生物特征的隐私,是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处于一种几乎毫无隐私的环境中,各种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事件层出不穷,由此引起的各类欺诈事件也不断爆发。因此,生物识别支付发展的同时,就必须同时高筑个人隐私防护的堤坝,让效率和个人安全并驾齐驱。

技术的行业标准方面,我国生物识别技术的标准化仍处于初步阶段,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目前,许多生物识别认证方案均为“闭环”应用,即每个开发商只使用自己的算法、扫描器和软件。这种闭环应用可确保供应商全面掌控用户的整体体验,但也会限制不同供应商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无法提供多端统一的用户体验,也间接阻碍了支付生态系统中的各方进行生物识别的技术创新。

虽然生物识别支付已经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但其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安全性、生物特征隐私保护、针对生物识别制度法规的缺乏、行业标准的缺失等问题无一不制约着生物识别支付的发展,各利益相关方必须通力合作,才能推动生物识别支付正向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