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自动驾驶江湖浮沉录:泡沫退去以后

2020-04-22 08:53 51CTO

导读:在经历了沉寂的2019后,自动驾驶行业在新的开年又逐渐暗流涌动。疫情期间,无人车在清扫、配送等领域的活跃身影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2020年第一季度,一批自动驾驶企业又迎来了一波融资小高潮。

在经历了沉寂的2019后,自动驾驶行业在新的开年又逐渐暗流涌动。疫情期间,无人车在清扫、配送等领域的活跃身影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2020年第一季度,一批自动驾驶企业又迎来了一波融资小高潮。

春风固然料峭,终究带来了回暖的讯息。但不可否认,自动驾驶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还有相当长时间的煎熬,但狂热褪去、理性回归之后,这个江湖注定要再起波澜。

冰火相织:幻灭与复苏并举

业内常有人说“我们离自动驾驶还有十年”,这也许不算谎言,可实际上自动驾驶的发展进度远比人们预想中漫长。风口期高调画大饼固然能获得追捧,但泡沫渐渐挤出后,资本也慢慢无法接受太长的故事。

技术尚未突破,但钱却已经烧光了——死于这一矛盾的企业绝非少数,挣扎于这一矛盾的企业在这个行业也是常态。今年3月又有一家企业倒在了路上。Starsky Robotics,全球首次实现无人驾驶卡车试验的创业公司,宣布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其创始人Stefan在公开博文中对这一结局进行了归因。他认为,Starsky Robotics走上末路并非技术方向上的问题,核心在于“时机不对”。另外,“监督式机器学习”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研发速度跟不上落地速度,这也直接透支了投资者的信心。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在非常时期获得了抵御寒冬的口粮。放眼全球,过去的三个月里,国内外都有一批企业融资成功。国外获得新融资的包括Waymo、FiveAI、Helm.ai等。而在国内,自动驾驶初创企业表现抢眼。据不完全统计,在Q1有小马智行(Pony.ai)、驭势科技、白犀牛、智驾科技MAXIEYE等公司宣布获得新一轮投资。融资总额较2019年同期有了明显增长。

单就自动驾驶行业而言,虽然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但烧钱速度也是数一数二。除了少数头部玩家,多数企业入局后将长期在生与死的边缘“反复横跳”。尤其对初创企业而言,求存和发展都需要未雨绸缪,关键是如何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目前来看,主要方式有两种:其一,寻找更容易落地的商业模式。初创公司入场自动驾驶一般是靠硬件或软件某一项上的技术优势,或者瞄准某个细分市场创新应用场景,围绕技术点建立服务模式,拓宽商业化道路;其二,与传统车企寻求更紧密的合作模式。传统车企资金雄厚,但技术研发实力相对薄弱。初创企业可以善用自身技术优势,为传统车企提供技术咨询、承包特定部件的生产、帮忙组建车队等。

黎明之前:“量产”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不管身在其中的企业是喜是忧,对于行业来说,自动驾驶能否商业化才是问题核心。能否“量产”就是检验商业化的硬标准之一。2020年伊始,新信号出现了。

3月9日,工信部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公示,规定了汽车驾驶自动化功能的分级。这一公示意味着中国将正式拥有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分级标准,同时也被视作为自动驾驶“量产”铺路。

就在公示次日,长安汽车举办了中国首个L3级自动驾驶量产体验活动。理论上讲,长安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符合上述分级标准。但实操里,这套解决方案还做不到让驾驶员“脱眼”。在长安的宣传受到广泛质疑之际,就有业内消息传出,奥迪已于2019年底彻底取消L3的量产计划。无独有偶,作为国际一级供应商领头羊的博世则将L3量产直接无限延期。

L3级自动驾驶之所以对多数企业来说更像鸡肋,就在于L3级无论在哪个标准里,都需要机器和人类共同驾驶车辆。矛盾显而易见:首先要界定的是什么情况下人类需要接管机器,系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其次万一发生事故,责任该如何判定,机器还是安全员,车主还是制造商。特别是在法规出台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在L3上押注无疑是九死一生。为了避免踩坑,有一些初创企业开始瞄准L4进行越级挑战。

今年2月14日,L4级自动驾驶出行公司文远知行WeRide发布了中国首份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试运营报告。目前这项打车服务还不支持扬招打车,而是固定上下车点,且都配有安全员在车上,实际运营范围仅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限定范围内”。在乘客反馈中,主要存在行驶或刹车不够稳定、路线规划不够合理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到,不管是还在L3里挣扎的“逆行者”,还是面向L4的“试水者”,打怪升级依旧任重而道远。

从行业整体来说,量产依旧还是个营销中的概念,而不是实战里的标准。目前难题有三:

技术层面。自动驾驶面临的场景非常复杂,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很多边缘情况,这是目前的机器学习还无法应对的。此外,现有的自动驾驶套件尤其是传感器造价相当昂贵,如何降本增效是技术需要努力的方向;法规层面。技术走在法规之前是行业的一大障碍。如果法律缺位的问题无法解决,无论是技术公司还是消费者都面临巨大风险;伦理层面。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很可能会面临救乘客还是救路人的道德困境,或者说让汽车在事故之前选择杀一人还是杀几人的问题。AI设计也可能因此陷入对立的抉择中。

自我进阶:行业大佬的破局之刃

自动驾驶行业进入“乍暖还寒”期,创业企业在“新手村”寻求突围之时,站在行业顶端的大佬们纷纷开启了新的版图。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公认王者Waymo和中国头部玩家百度作为典型代表,日前都有了新动作,不过两者在发展路线图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差异。

Waymo自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谷歌基因,成立至今一直是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者。而百度是国内唯一承担自动驾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企业,在中国自动驾驶业界的地位不可动摇。两者根本上的差别在于:Waymo着眼的是自动驾驶产品的布局,侧重的是由点到面的落地路线;而百度则是基于全局思维,深耕车路协同,蓄力打造自动驾驶生态。因此在现实世界里,Waymo商业化落地的速度更快,而百度得到了更多来自国家的扶持。

3月初,Waymo吸收了第一轮来自外部的融资,总计22.5亿美元。可以说,随着Waymo的商业变现能力开始崭露头角,资本对Waymo的信心也有了根基。目前,Waymo重点布局Waymo One和Waymo Via,分别面向自动驾驶出租和自动驾驶货运两大场景。不过由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时间和烧钱程度都远超预期,即使是行业TOP也可能面对独木难支的境地,Waymo在运营自身项目同时,也开始在更开放的层面寻求合作。

除了自建车队外, Waymo逐渐尝试以软硬件提供商的方式,为更多的车企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Waymo不久前发布的第五代自动驾驶套件Waymo Driver更多地考虑了在配置、安装和维护上的便利性,赢得了更多与车企合作的空间。

与之相对,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新动向释放出了不一样的能量。4月初,百度Apollo对外发布“ACE交通引擎”及《Apollo智能交通白皮书》。所谓ACE,A是自动驾驶(Autonomous Driving),C代表网联道路(Connected Road),E是高效城市(Efficient City)。从这一愿景可以看出,百度的野心并不局限于纯粹的自动驾驶,它更倾向于成为一个自动驾驶生态圈的缔造者。

要实现这一目标,技术沉淀上,百度要发展的是车、路、云、图的全栈能力;生态集成上,百度需要吸引更多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便于覆盖完整产业链从而博采众长。适逢“新基建”,百度描绘的生态图景为整个产业提供了更开放的平台。这块蛋糕足够大,覆盖的场景无限广阔,足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进入这个领域,也更易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自动驾驶的出现为人类出行带来了更多想象的空间以及现实的挑战。未来,自动驾驶代替人类驾驶几乎会是必然。但过度的炒作一度让自动驾驶沦为华而不实的妄言,泡沫退去以后,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动驾驶是一个非常艰深的技术问题,但它远远不会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涉及政策、法规、伦理,自动驾驶持续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理性不断具现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