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字节“下云”,阿里云组织下沉,“云云”巨头谁能笑到最后?

2021-07-06 14:18 悲了伤的白犀牛

导读:云计算的本质是一种共享经济,让专业的人干更专业的事情。

一波试水云计算的厂商败退后,老巨头们的地位还没巩固,新一波的云厂商又来了。字节跳动“下云”入场,从用户变成服务提供商;阿里云为了迎合政企市场需求,主动下沉组织,而这些表象背后,正是云计算的价值逻辑发生激烈的变化。

云计算的核心价值逻辑正在发生转变

众所周知,中国的云计算应用是从互联网企业开始起步的,这些互联网企业具有良好的IT基础能力,它们动手能力强,对服务不敏感,但对成本非常敏感。这样的属性,成为了云计算天然的试验田,而正是这片试验田,打磨了云计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现在,中国移动云计算进入到下半场,市场的主角变成了大型政企,它们的需求和痛点跟互联网企业截然相反,比如,它们对成本并不敏感,动手意愿差,对服务要求甚高。而这对适应了互联网打法的云厂商是一种挑战。

比如,阿里云为了拓展政企市场,最近专门针对政企市场做了一次组织升级,并将服务团队下沉到行业和区域,同时还对行业进一步细分,共细分了18个行业,设置了行业总经理,由他们去负责做行业的数字化的创新;划分了16个区域,任命了16个区域总经理,由他们做本地化运营,包括和本地化客户连接、建立本地化的生态,总体形成横纵结合的组织体系。这在阿里云历史上没有过的。

笔者一个阿里云的朋友就戏称,“从来没想过阿里云也要这样‘跪舔’客户”。

而在这种转变背后,也反映着云计算的核心价值逻辑的转变——今天,云计算核心价值已经不再是基础设施共享,而是能力共享。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做过企业IT治理的人都知道企业IT有多么复杂——从机房租赁到IT基础设施建设,到日常运维管理,IT人员配备,到合规性安全等保,iso20k,iso27k,ITss,安全监控等等。

相较而言,基础设施反而是最简单的,最难的则是合规性,合规性涵盖了组织流程系统咨询等,动则上千万的投入,而且必须长期持续在合规性方面投入,对大型企业来说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云计算的好处就是云服务商把这些能力全具备了,政企客户只要使用云服务,就天然享有这些能力,在IT管理和治理进程上基本不费心思,而投入的费用却很少,用户的精力只放在业务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本不属于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IT治理这些事情上。

合规性只是一个层面,云厂商今天要做的是深入垂直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最基本的就是要搞懂垂直产业的业务逻辑以及它们的需求、痛点,因此,今天,云厂商们的竞争层面已经从底层的IaaS竞争上升到顶层服务和生态建设全面比拼,竞争已经升级。

总结一下,今天,云计算核心要义是:云计算的本质是一种共享经济,让专业的人干更专业的事情。这种共享绝不仅仅是共享服务器、虚拟机,而是从软件,网络、技术研发、服务的全方位共享。

而这些决定了云计算下半场的胜负!

技术积淀是云厂商继续往前走的一大门槛

云计算=共享IT组件模块+全球化的基础设施+分布式网络操作系统。

1. 共享的IT组件

以前一套完整的IT基础设施需要到很多跨国巨头分别提供不同的IT组件,比如,IBM、HP、Dell提供服务器,Oracle提供数据库,EMC提供存储,思科提供网络设备,赛门铁克提供安全套件等等。

而到了云时代,云巨头厂商把这些活儿都包圆了,一个AWS / 阿里云= IBM + EMC + Oracle +赛门铁克+其它一众IT厂商等等。云巨头正在用自己的虚拟机/存储/网络设备/数据库等来逐步替换这些传统IT巨头的产品。比如,AWS崛起后,用云上丰富的各类数据库组合迅速抢占Oracle的市场份额,导致Oracle迅速没落。

因此,IT组件成为云厂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还是以数据库为例,泛数据库和数据处理是关键的IT组件,各大云厂商都在煞费苦心自研自己的数据库,微软本身就是做SQL Server出身,谷歌又是大数据处理的鼻祖,这自不用多说。

在国内,阿里凭着多年的积累和追赶,Ocean Base,Polar DB,Max Computer一系列针对不同场景的组合也挤进了一线阵营。腾讯云投入巨资和聚集了一批科学家在努力追赶,但效果很一般。华为努力很多年的高斯数据库,到现在都实用不起来。

至于其他一些小型玩家,比如金山云、UCloud等,在这些领域基本就是小透明,甚至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云计算厂商,就一个增强版的IDC机房,因为它们没有开发这些基础IT组件的实力,更别提研发级别的共享。

上述以数据库举例而已,共享的IT组件很像一个个乐高积木,品类越来越丰富,本质是一种共享R&D,让各个用户尽量少的造轮子,以很小的试错成本和快速敏捷的方式像搭积木一样搭建出自身的产品,这是云计算核心价值之一。

2. 全球化基础设施

云计算背后是一个个数据中心,而一个个数据中心之间需要网络来承载,这些都是做云计算必备的基础设施能力。

以网络来举例:国外三大云巨头AWS、Azure、GCP全部围绕地球自建铺设了几纵几横的光纤网络来联通自己的数据中心(当然,在中国由于政策的原因,这块是空白的),基础设施建设看似简单,实则工程量浩大且复杂,一路途径政治环境和发展状况迥异的不同国家,以及高山大洋地震带等等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

为什么这些巨头都要自建自己的骨干网络?因为云本身是一种分布式架构,其性能高度依赖网络联通性,很多上层的技术需要底层的基础设施才能实现,比如唯一能提供跨区域全球“负载均衡”的GCP Load Balance,读写分离的关系型数据库AWS Aurora等,你能想象这些技术架构在不同各国运营商差异巨大的网络上?

所有,一个合格的云厂商巨头,必须搞定覆盖全球的数据中心以及连接这些数据中心的连接网络。

插一句题外话,对网络的自主掌控,这是国内运营商做公有云的最大优势了,就看它们能不能发挥好这个优势。

3. 分布式网络操作系统

云计算是典型的分布式系统,扩缩容量更多是靠水平升级和缩减,云计算背后的管理软件软件可以理解为一个分布式网络操作系统,能同时调度和管理数百,数千,数万,数十万甚至更多的服务器。所以,这个云管操作系统对一家云厂商来说至关重要,但实话说,这个很难。

当前,国际三巨头AWS、Azure、GCP都是自研的系统,国内的阿里和腾讯是自研的。而其他,包括华为在内,用的都是开源的OpenStack构建的,大部分中小玩家更是如此。OpenStack先天有很多不足,连创始机构之一RackSpace都基本放弃了。

服务能力将成为云厂商决胜的关键

对政企客户而言,云计算简单来讲就是更高效率的IT外采,这个外采包括产品和服务,IAAS、PAAS、SAAS三层是产品,而如何贴合业务实际帮助客户用好IPS并且满足合规、安全等要求则是服务,私有云和混合云也是服务为主。

所以,今天的云厂商仅仅从产品角度考虑是远远不够的,服务天然具有差异化特征,况且是针对需求非常多样化的企业客户。

字节跳动为什么要“下云”?字节当时上云的主要目的是为节省成本,而其下云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节省成本,只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字节跳动已经发展成为超大型企业,有着Tier1级别的云计算需求,此时再大量采用公有云已经不划算。

字节跳动下云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服务。随着字节业务的发展,对云计算的需求已经从稳定的基础设施,上升到对更高级的服务需求,这些“高级的服务”是要与它们业务的发展相融合的,到了这个阶段,阿里云、金山云这些云厂商已经很难再给它提供帮助,因为它们都不知道字节要怎样发展。相反,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再加上字节本身内部也具备了深厚的IT能力,下云是必然的事。

字节下云,不是放弃云计算,相反,它是更加积极地拥抱云计算,把云计算彻底纳入到自己的生产运营体系中,推动自己真正实现“上云”,而不只是把软件和内容放在云厂商的虚拟机上。

从云上数字化,到产业“上云”,其中给云厂商带来的本质挑战是对产业的理解和全周期服务能力。就当下而言,几家云厂商都在积极拓展自己的产业积淀,而这种基于技术产业积淀很可能锚定着下半场的新卡位。

近日,在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发布新策略“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做好服务”;而在此之前,腾讯云在“930变革”之后,宣布再一次进行架构调整,设立业务经营管理部和区域业务部,贴近市场做好服务,发力区域产业化;金山云持续发力医疗、金融、公共服务等企业云业务,并通过云原生等多重模型完善自身的云上布局。除此之外,华为云等厂商也是动作频频。

归根结底,在“工欲善其事”的云计算下半场比拼中,谁能具备全周期的服务能力和更具适配性的云方案,谁就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市场。

芸芸众巨头,谁将笑到最后?

云计算市场的未来,可能盈利的只有头部三家巨头,4-6名常年挣扎在盈亏的边缘,其它打酱油的如金山云,Ucloud基本整个生命周期没有盈利可能。

AWS:目前的全球第一,40%+的全球市场份额,底层基础设施和IT组件非常的扎实和稳定,基础设施资源最为雄厚。

缺点:公司文化口碑差,股票不涨后人才流失严重;收购抠门,在Paas和Saas层布局一般,服务就更谈不上了,未来容易被管道化。

Azure:20%左右全球市场份额,得益于Dynamics、Office365等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的SaaS应用,Azure的市场份额应该是相当稳定的。此外,在人工智能等IT组件/Paas层面的投入和收购都舍得花钱,未来5-10年把AWS拉下马当老大,也可以憧憬一下。

缺点:大企业病还是存在,内部架构复杂导致节奏慢。

GCP:全球市场份额6%。技术方面Google从未掉过链子,拥有众多黑科技,比如唯一支持全球负载均衡的Load Balance,大数据神器 Big Query等。

缺点:习惯To C 躺着捡钱,没有To B 跪客户的经验,功能组件的设计非常傲慢,不是先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多以谷歌居高临下视角出发。

阿里云:国内云计算技术实力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形象已经初步形成,技术能力也是国内绝对领先地位,在一些关键的IT组件有硬刚国外三巨头的能力。

缺点:网络技术等重要模块还需要技术沉淀和积累,比如一个基本的虚拟机出口带宽,有种开夏利上高速的感觉。另外,由于中美关系的影响,阿里云海外拓展受阻,升级为一个全球化的云计算公司难度重重,只能在国内内卷了。

腾讯云:实话说,腾讯云目前只是泛互行业有竞争力,主要聚焦IEG出海游戏方或投后公司,其他行业领域确实差,腾讯的问题在于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基因深入骨髓,完全没有顶层设计的意思,没有SP,没有BP,进而一线打法完全是各小组各自为战。只能在自己擅长的游戏领域等通过一些Saas和生态绑定做到细分行业云计算头部公司。

缺点:和谷歌一样没有ToB基因,习惯于躺着捡钱,未来十年看不到盈利希望。

华为云:做运营商设备和政企沿袭下来的强大To B体系,产品不行先从Better Service 做起,现阶段作为华为重点投入大烧钱厉害。华为的销售体系非常牛,硬件也一流。

缺点:之前华为更多是个通信制造型企业,真正在IT领域的积累还需要很长时间,不是靠短期浮夸就能迅速干到技术领先。凭着华为政企销售能力和客户关系,华为在国内啃下一大块肉没问题,真不是技术有多牛。另外,据说之前华为云很多是其它BG没位置的人过去的,帮派林立内耗严重,连余大嘴都镇不住。

天翼云:此前多年政企市场的优势,顺利继承到云计算上,后续的客户关系也不成问题。钱也不是问题。

缺点:一是技术积淀太差、产品体系不完整,前面说的IT组件能力、操作系统等就更别提了;二是服务能力不行,服务是基于对行业理解的基础上的,不是单纯的经常露露脸、打打电话,当然,这一点各家云厂商都缺。后续,我预计天翼云可能会走Rackspace的路子,放弃云厂商身份,转而与阿里、腾讯、华为等平台结盟,为企业提供基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的附加服务,成为云生态中的另一种参与者。

金山云,Ucloud等:我并不看好这些云厂商作为综合型云服务商后续的发展,要钱没钱、要资源没资源、要技术也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别说字节为什么是金山云大客户,你以为字节把金山当云用? 那叫当机房用。后续,它们的出路很可能将定位某些细分领域,或者凭背后的关系做些私有云,正面战场上,它们应该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