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三年 NB-IoT,十年物联网

2019-08-07 09:01 物联网智库

导读:2014年对于华为海思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十年的芯片马拉松终于在麒麟910上迎来胜利的曙光。从芯片制造的漫长周期来看,这一天的到来并不算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014年对于华为海思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十年的芯片马拉松终于在麒麟910上迎来胜利的曙光。从芯片制造的漫长周期来看,这一天的到来并不算晚。

“做得慢没关系、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有时间,海思总有出头的一天”。时任海思芯片负责人何庭波鼓励团队的这句话,辛酸中透露出韧性。

同样是2014年,除了华为海思手机芯片实现逆袭之外,在沃达丰的斡旋以及华为无线部门的推动下,华为在英国以2500万美金的价格收购了一家名为Neul的公司。2500万美元的投入,彰显了华为布局全球物联网的愿景。Neul将为华为的物联网发展计划提供核心技术,而华为则会以Neul为核心,在英国构建一个“卓越中心”。

纵观中外,半导体企业的创始团队往往有个共性——由一批大公司的“叛逆者”组成,总部位于英国剑桥的Neul也不例外。2010年,一批曾经在英国半导体厂商CSR工作过的“叛逆者”成立了Neul,而Neul的CEO正是前CSR(位于英国剑桥的一家Fabless无工厂半导体制造商)的CTO Stan Boland,公司成立初期只有16名员工。

图片来源:neul

被纳入华为麾下后,Neul很快就彰显出其在低功耗数据传输方面的价值与潜力。2013年2月Neul发布了白频谱收发芯片Iceni,在此基础上,2014年11月,面向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的芯片Iceni问世。

在2015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华为NB-IoT演示中使用的就是Neul Iceni。2016年,华为在MWC展示出了第二代NeulBoudica的样品,基于该产品的NB-IoT物联网应用演示广受关注。

虽然收购Neul这样一个规模较小的公司,是当时华为13亿英镑进入英国市场计划的一部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次收购决定了NB-IoT在中国的未来。

带头大哥华为的主导、政策的支持、技术的进步……使得NB-IoT在2010年之后于中国本土掀起了一波浪潮,大量情怀之士投身到NB-IoT芯片创业热潮中。

这与10年前的芯片热潮十分相似,但又有所区别。相似的是政策仍旧大力扶持;中国芯情怀一样浓厚;初始人员依然以海归派、清华系、大企业背景为主。区别在于技术难度和国内外大环境。这些初创企业选择NB-IoT多少有些“另辟蹊径”的弯道超车想法,因为他们芯片创业的选择渠道极其有限,而物联网的广阔蓝海给了他们选择的方向以及足够的信心。

5G热潮让运营商对NB-IoT网络的优化脚步可能放缓,NB-IoT的市场进入需求自发驱动的阶段。

近期,3GPP将NB-IoT作为5G候选技术提交至国际电信联盟(ITU),NB-Io未来是5G家族一份子,给了业界长期演进的信心。但是信心并不是任何时刻都比黄金重要,面对洗牌,或者一地鸡毛,或者一览众山小。

因缘际会

需求是滋生新技术最好的土壤,一个20亿英镑的项目,决定NB-IoT的诞生并非偶然。

2013年英国政府 DECC 智能抄表项目招标,项目总金额高达20亿英镑。此次招标要求网络对表计类场景的覆盖率需达到 99% 以上,但是GSM网络由于室内覆盖率不好,经过评估基于GSM的远程抄表覆盖率只有80%,所以GSM直连的方案在第一轮就直接出局。

运营商开始聚焦无线蜂窝网络对物联网场景的覆盖能力的建设与提升,一项新的技术即将诞生。

2016年6月16日,对于物联网行业甚至整个通信行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一天。这一天在韩国釜山召开的3GPPRAN全会第72次会议顺利结束。NB-IoT对应的3GPP协议相关内容获得了RAN全会批准,正式宣告NB-IoT标准核心协议历经2年多的研究终于全部完成,标志着NB-IoT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

华为主导NB-IoT标准

NB-IoT标准的冻结是利益方经过多次博弈的结果,实属不易。博弈方包括华为、沃达丰、高通、爱立信、诺基亚等通信业巨头,华为的胜出源于多年来对NB-IoT的坚持。

2013年初,华为与运营商、芯片厂商等业内人士共同进行技术和需求探讨,开始正式研究NB-IoT。当时,这个窄带蜂窝物联网叫做LTE-M,全称为LTE for Machine to Machine。从名字可以看出,业内期望这项技术既能做到M2M连接需求的低成本、低功耗,又能够和LTE网络共同部署。

LTE-M确定了窄带蜂窝物联网的关键目标:覆盖率需要达到99.9%,链路预算至少比GSM高20dB以上;终端功耗越低越好;终端的模组造价希望低于5美金。

如今,这些目标都已一一实现。

一项技术要成为3GPP标准,需要走过多个既定程序:首先立项成为SI(Study Item);研究分析后产生TR(Technical Report),经过3GPP组织评议后转成WI(WorkItem),再由各个工作项目组输出TS(TechnicalSpecification)。

所以整个过程一般由一家或几家行业领导企业牵头,一般贡献最大的企业会作为报告人。本次NB-IoT的4个报告人依次为沃达丰、华为、爱立信、高通。

2015年5月,华为和高通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宣布了一种融合的解决方案,即上行采用FDMA多址方式,下行采用OFDM多址方式,融合之后的方案名字叫做NB-CIoT(Narrow Band Cellular IoT)。

随着市场格局逐渐清晰,蜂窝物联网标准、产业的动作不断加速。华为和高通技术方案的融合,进一步震动了业界。面对蜂窝物联网这一未来具有巨大空间的市场方向,谁也不愿意甘居人后。在华为和高通宣布技术方案融合之后,更多的公司参与进来,跟踪NB-CIoT SI标准进展。

与此同时,其它厂商受到市场需求的牵引,也加快了在窄带物联网领域的研发节奏。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爱立信联合几家公司,在GERAN SI阶段最后一次会议,即GERAN 2015年 8月10日的会议上,提出了NB-LTE(Narrow Band LTE)的概念。

在2015年9月份的RAN 69次会议上,经过激烈讨论,各方最终达成了一致,NB-CIoT和NB-LTE两个技术方案进行融合形成了NB-IoT WID。NB-CIoT演进到了NB-IoT(NarrowBand IoT)。

NB-IoT得到了业界空前的关注。3GPP各家公司贡献了大量的提案,从GERAN的SI开始,各公司共计贡献了3205项技术提案,获得通过的提案总共有447项,可谓硕果累累。

其中华为贡献提案1008项,184项获得通过,占全部447项已通过提案的41%。华为贡献了最多的标准提案,位居全球第一,展示了强大的标准与概念领导能力。华为与4家欧美领先公司共同贡献了约98%的通过提案。

随着标准的冻结,越来越多的产业伙伴加入了NB-IoT阵营。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已经开启,谁将成为今朝的“风流人物”?

头部玩家的不同选择

作为NB-IoT标准的推动者,华为和高通成为当前NB-IoT芯片的两大头部玩家,但他们的路线却有所区别。

在NB-IoT标准公布后,华为便火速推出NB-IoT商用芯片,也是业内第一款正式商用的NB-IoT芯片——Boudica120,之后,更新版的Boudica 150开始进行小批量商用。从NB-IoT应用来看,水务方面华为与深圳、鹰潭、福州水务合作;燃气方面华为联合电信与深圳燃气和北京燃气开展试点。

因为国内的NB-IoT具备成本和功耗优势,所以运营商也优先推动NB-IoT的落地。中国移动与联发科技联合推出NB-IoT通用模块。

与华为和国内运营商主推NB-IoT有所不同,高通并没有单一押注NB-IoT,而是采取多模多频的方式同时兼容NB-IoT和eMTC,推出了支持eMTC/NB-IoT/GSM的多模物联网芯片MDM9206。

高通的选择在成本方面没有丝毫优势,但是在对未来物联网技术演进的把控方面或许有一定优势。

高通多模多频的芯片能满足更多的物联网应用需求,因此选择与高通一样兼容NB-IoT/eMTC的芯片厂商也不在少数。

国外,英特尔、老牌蓝牙芯片厂商Nordic、生产4G技术终端基带处理器的芯片设计公司Altair、4G LTE芯片制造商Sequans的物联网芯片等,都同时支NB-IoT/eMTC。

国内,紫光展锐旗下的锐迪科不仅推出了2G、NB-IoT双模物联网芯片,还推出了支持eMTC、NB-IoT和GPRS三模的芯片。因此,不少人认为双模芯片将成为NB-IoT芯片的主流,NB-IoT想要落地,成本和功耗虽是关键因素,但并不是主导因素。

那么,到底是应用领域更广的高通多模NB-IoT/eMTC/GSM芯片,还是成本功耗更有优势的华为NB-IoT芯片能够更快抢占物联网市场?只有市场能回答这个问题。

到了2019年,成本的制约作用显然正在逐渐减弱,应用场景和生态的挖掘更为关键。

当初,中国电信希望通过3亿元补贴拉动NB-IoT模组的成熟,其中补贴NB-IoT 20元/模组,期望实现NB-IoT模组市场价格与2G可比,中国移动对NB-IoT模组的补贴率最高也可达50%。

从这个角度看,在NB-IoT落地的初期,成本和功耗还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单模NB-IoT芯片优势明显,并且对于NB-IoT会优先落地的三表应用,单模NB-IoT也更加适合。至于对定位、延迟要求更高的物联网应用,双模芯片自然更为合适。

另一位可能成为NB-IoT头部企业的英特尔,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尽管早先英特尔在物联网领域疯狂造势,但如今英特尔的Galileo、Joule和Edison三款针对新兴物联网市场的计算机模块平台,已经于2017年 9月之后停产。

Edison是为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开发系统提供的计算机模块;Galileo专为制造商和教育界设计;Joule平台适用于可穿戴、嵌入式、物联网、机器人、AR/VR等众多领域。

早在2015年底,英特尔就宣布将在2016年推出自己的NB-IoT产品;后来到了2016年,又宣布将在16年底进行试产;结果到了2017年底,仍然没有动静。据知情人士透露,英特尔目前已经放弃NB-IoT芯片的研发。

或许英特尔认为与投入的大量成本相比,NB-IoT大规模爆发的周期太长,洗牌之后的利润达不到其预期,及早退出止损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华为领路制定标准,运营商铺路组建网络,NB-IoT在中国大规模发展水到渠成,大量芯片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水到渠成

创业者都有着一种“叛逆”基因,芯片产业尤甚,无论是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硅谷半导体产业开枝散叶浪潮,还是如今的NB-IoT创业风潮。

“叛逆者”主导半导体帝国

美国印象栏目曾经拍摄过一部《硅谷》的纪录片,纪录片将视线聚焦于“叛逆的八人”。正是这些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八人催生出了如今的硅谷。这八个人分别是诺伊斯、朱利尔斯·布兰克、维克多·格里尼克、让·赫尔尼、尤金·克莱纳、杰·拉斯特、戈登·摩尔以及谢尔顿·罗伯茨。

图:“叛逆八人”

按照正常的逻辑,当时拥有如此多大神级人物的肖克利实验室,应该会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但事与愿违。天才都是自信与傲慢的,尤其是自诩比其他人更聪明的创始人肖克利。众多的天才汇聚到一起,除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之外,还有怒火。

1957年9月18日,这一日被《纽约时报》称为人类历史上10个重要的日子之一, “叛逆八人”集体向肖克利提交了辞职报告。这八个人在和肖克利摊牌后,很快就成立了Fairchild半导体公司,就是著名的“仙童”半导体。

当时只有29岁的诺伊斯成为这批人的领袖,他们为今后主导硅谷的创业精神搭建了舞台。在领导仙童半导体期间,诺伊斯和他的同道遵循的是平等主义的公司文化,这已经成为硅谷行事方式的一部分。

狂热的年代,不甘人下的天才需要属于自己的舞台,平等主义的公司文化并不能让这些天才充分展现自我。从1959年开始,就陆续有人从仙童公司“叛逃”出去创业。最后,就连这八人的领袖诺伊斯也与摩尔、安迪·格鲁夫离开仙童创办了后来的英特尔。英特尔是仙童半导体孵化的众多公司之一。

这八位天才陆续离开之后,仙童便没落了,仙童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最终逃脱不掉被卖掉的命运。正如吴军所述:

虽然诺伊斯采用了非常宽容,并且符合信息时代管理理念的方式在运作仙童公司,但是他和伙伴们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是企业所有权或员工股权问题,甚至连诺伊斯自己后来都不拥有仙童的股权。

在整个60年代,一方面诺伊斯等人在吸引新鲜血液加入仙童,加入到半导体行业中,另一方面仙童公司的老员工却不断地离职,先后创办了近40家半导体公司。市场上有了这么多竞争对手,仙童的衰落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虽然仙童最终没有成为像IBM、GE、苹果这样的“巨无霸”,但是他的种子撒遍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统治半导体江山的终归是自己曾经的员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也算是“死得其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不是简单的重复。半导体行业的“圈子”总是那么狭小。到了现如今NB-IoT市场的繁荣,依然需要“叛逆者”去开创。

“躁动者”拨动NB-IoT芯片风云

2018年9月,孔晓骅带领有着“中年危机”的12人团队创办了诺领科技,加入到NB-IoT芯片设计的大军中,这12人几乎都有着15年以上的半导体从业经验。当初这批人聚在一起决定搞芯片,多少有种“我想改变世界”的想法。

“中年危机”,这是孔晓骅选择离开工作了14年的高通的原因。他提到的“中年危机”不是所谓的工作危机,而是从充满兴奋的工作逐渐进入“平缓期”,这是任何包括他在内的充满创造力的人所不能容忍的。

物联网时代万物互联催生的万亿级市场让孔晓骅看到了希望,NB-IoT是实现他成为万物互联时代参与者的最佳途径之一,而不是旁观者。

与老东家高通相比,孔晓骅认为创业公司做NB-IoT芯片有一定的灵活性优势,能够在物联网市场上给客户提供个性化、小而美的产品。在一些细分、垂直领域,传统的手机芯片厂商,比如高通、华为等很少会专门为某个应用领域做优化开发。大公司往往不会也不适合在某个细分领域“量体裁衣”,他们在成本和适用性方面不具备竞争力。

在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诺领科技发布其首款为物联网打造的全集成NK6010 SoC 芯片。该芯片针对智能城市、资产跟踪器、可穿戴设备和运输管理等物联网应用场景,比如智能电表、工业传感器等。

NK6010 SoC是目前工业界最高集成度的NB-IoT芯片,并支持所有NB-IoT频段,面向全球主要运营商。

“中年危机”与“我想改变世界”是诺领科技造芯团队的执着与情怀。

2013年9月,北京智联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成立初期以研发各类行业定制芯片为主,但团队在4G LTE通信芯片领域有很深的技术积累,一直在积蓄力量寻找业务突破机遇。2016年底,NB-IoT标准刚刚冻结的时候,智联安就将主营业务搬到蜂窝物联网通信芯片上来,选择了NB-IoT芯片。

同国内多数芯片创业公司一样,智联安创始人吕悦川与钱炜是来自清华的校友。尽管芯片创业难度巨大,但是吕悦川十分乐观,他认为,创业公司的优势在于专注,小公司做减法,大公司做加法。

小公司能将某一性质发挥到极致,而大公司为了能让产品被更广泛地应用,往往追求大而全,在物联网细分领域并不占优势——经验往往也是它们的包袱。

曾经的经历,让智联安对创业公司“加减法”理念运用得十分娴熟, 2018年9月,智联安成功推出面向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的NB-IoT终端通信芯片MK8010 。据了解,这款芯片16年就已经立项了,为何18年才推出?

说起来,这款芯片的诞生历程可谓颇为曲折。2016年NB-IoT标准冻结后不久,智联安就抢先做了原型机的开发,按进度,2017年该产品就应该正式推出,结果却晚了半年。这是因为一个能用的物联网芯片和一个好用的物联网芯片差别巨大。

当时,该芯片在通信层完全达到标准,但是在功耗和功能等方面并没有达到公司的严苛要求。所以智联安从“加减法”入手,重新制定了芯片的规格,在通信侧上做减法,减掉了很多不必要的存储器等资源,实现降频。在应用侧和产品侧做加法,增加超低电压和open mcu功能。

最终,该产品于2018年9月份成功推出,并且是第一波能够完成模组厂商导入和运营商测试的厂商。

做好“加减法”,开始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智联安六年来积累的造芯经验。

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必然少不了NB-IoT芯片企业的足迹,2017年,芯翼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芯翼信息科技”)和上海移芯通信先后在上海张江成立。

芯翼信息科技创始人团队大多是海归派,并期望赶上这一波“中国芯”热潮,让自己的技术能够真正帮助产业,顺便实现个人梦想。芯片国产化的需求,加上华为主推NB-IoT的际遇,结合团队自身情况,芯翼信息科技选择了NB-IoT作为造芯的切入点,并采用CMOS PA集成技术。

NB-IoT芯片自带了PA,既可以保障性能,又能降低客户成本,同时芯翼信息科技要做的NB-IoT芯片是物联网市场的通用SOC。

创始人肖建宏博士十分低调,具备大多数技术人员的“实干”品质。在公司提倡“just doit”,“直接干起来,不那么犹豫,踏踏实实的把产品做好,把事情做成。”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8年6月,芯翼信息科技发布了“全球首颗”集成CMOS PA的NB-IoT系统单芯片XY1100。今年3月,XY1100完成量产芯片验证,进入硬件量产状态;今年6月26日,在2019 MWC上海展会期间,芯翼信息科技宣布XY1100 NB-IoT SoC进入量产阶段。

“以芯为翼”、“Just Do It”,是芯翼信息科技团队踏实肯干的创业作风。

2017年5月份成立的上海移芯通信核心团队主要来自于Marvell和展讯,创始人刘石可谓经历丰富,曾经在华为、展讯、Marvell带过团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行业经验,是通信和芯片全系统专家。

回归NB-IoT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本身的功能上,“做到极致”,这是移芯通信秉持的理念。

在今年的MWC上海展会期间,上海移芯通信发布了其最新NB-IoT单模芯片——EC616。目前EC616已开始小批量出货。

“NB-IoT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模组价格的降低,只有当NB-IoT价格低于2G,NB-IoT才能真正普及”,上海移芯通信创始人刘石如此认为。据悉,基于EC616的模组当前售价可以降至15元,除了成本,NB-IoT本身的超低功耗、低时延等特点一直是移芯通信创新研发的重点。

“回归产品本身,根据市场进行产品规划”。上海移芯通信的“中国芯”之路走得很明确。

NB-IoT的“躁动者”远不止于此。

2015年ASR成立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2016年5月创新维度在北京海淀创业园成立;

汇顶科技在MWC2018期间宣布正式进军NB-IoT领域;

……

图片来源:物联网智库报告研究组

“叛逆者”也好,“躁动者”也罢;“我想改变世界”、“加减法”等上述NB-IoT芯片创业及发展理念必然要符合历史进程。新时代,角逐NB-IoT芯片的相关企业,一定离不开这四个客观形势:

一如既往的政策支持;

没有断层的人才储备;

稳定利好的国际形势;

强烈的大国芯片情怀。

长歌未尽

万事俱备、东风已来。2017年,NB-IoT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2017年6月,工信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通知要求:到2017年末,我国NB-IoT基站规模要达到40万个,到2020年,我国NB-IoT基站规模要达到150万个,实现对于全国覆盖。

这则公告,引起了业内各方的高度关注,为NB-IoT规模发展提供了方向,也显示了中国发展NB-IoT的坚定决心。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三大运营商响应迅速,积极部署。截止到2018年9月,中国电信开通的NB-IoT基站数已扩展到40万。中国移动目前已实现约348个城市NB-IoT连续覆盖和全面商用。2018年5月,中国联通实现30万NB-IoT基站商用。

2017年6月,中国电信推出了全球首款NB-IoT套餐,一改以往按照流量计费的方式,创新性地按连接次数计费。数月后,中国移动也向外界发布了其NB-IoT资费,包括20元和40元两档的包年资费。不过,在实际商用过程中,这些资费都有较大幅度的折扣,甚至低至用户可以忽略的成本水平。

曾经因“成本高”而背锅的NB-IoT模组,如今已逼近2G模组成本。

运营商对NB-IoT模组集采招标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2017年9月,中国电信50万片NB-IoT模组“宇宙第一标”开启,12家模组厂商参与招标,最终招标结果揭晓:高新兴物联独家中标。

本次招标中国电信期望能够引导产业链将模组价格降至5-6美金,因此承诺为中标厂商提供每片30元的补贴,且选择一家中标企业发挥规模效应,最终中标价为含税36元/片。

2018年8月,中国联通300万片NB-IoT模组招标结果发布:有方科技、骐俊和高新兴物联等5家厂商分享了全部份额。本次招标的限价最终定格在35元/片,时隔仅仅一年时间NB-IoT模组便从70元左右降至了35元以下,基本达到了此前NB-IoT标准制定初期5-6美金的预期目标。

2018年11月,中国移动500万台NB-IoT模组招标项目中,中标厂家增加至9家:高新兴物联、广和通、有方科技、移远、骐俊等模组企业位列其中。本次招标虽未限价,但最终结果是最低中标价不足20元,进一步逼近2G模组价格。

图:三大运营商NB-IoT模组集采招标

曾经有观点认为NB-IoT未能出现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太高,这一原因往往落到模组的头上,然而如今NB-IoT模组已低至可以和2G模组较高下的时刻,可见模组成本已不再是NB-IoT发展的瓶颈。

如今,三家运营商已完成90万以上NB-IoT基站商用,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NB-IoT网络,网络优化和深度覆盖将是下一步布局重点。伴随着网络深度优化的,NB-IoT的应用将从三表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之中。

智慧新城——以NB-IoT之名

2017年的NB-IoT风口,缔造了一座“智慧新城”——江西鹰潭。成功者的经验总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鹰潭智慧城市的建造也是如此。

图:中国·鹰潭移动物联网产业园

发起建造鹰潭智慧新城的市委书记曹淑敏是一位专家型管理者。在主政鹰潭之前,曹淑敏曾担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院长,是国内通信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少有的顶级专家。

“我的专业,我说了算”,专家型的管理者普遍务实创新,资深的专业水平让曹淑敏敢为人先,走出了“万物互联”坚实的一步。

在通信专家曹淑敏的推进下,2017年中旬,三大运营商在鹰潭建成并开通了900多座NB-IoT基站,覆盖了整个鹰潭地区,基站覆盖率全国最高,上规模应用达到了15个。

2018年初,鹰潭NB-IoT水表已有7万台上线,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应用智能抄表城市。除了智慧水务,智慧停车、智慧路灯、智慧农业、智慧烟感、地下电缆监测等NB-IoT应用全面开花,截止2018年3月,鹰潭NB-IoT连接数已超过10万,且建成移动物联网联盟和物联网产业园,并孵化出多家本地物联网企业。

在抢先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然也会为一些早期“bug”买单。这些“bug”包括在同一区域中安装不同终端,规模终端同时连接时,存在无法同时上线等问题,并且同一基站下的不同应用场景之间会相互影响以及下行控制的成功率不高等等。

这次鹰潭智慧新城“内测”过程中出现的“bug”被顺利解决, 让NB-IoT日后的规模化应用更加顺畅。

铁打的NB-IoT,“流水”的明星应用

“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雷军的这句话被众多创业者奉为圭臬,但是“雷布斯”的后半句“长出一个小翅膀,就能飞得更高”却鲜有人提及。

2017年可称得上是“共享元年”,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等纷纷亮相,其中最火的要算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火爆则不仅带来了各种运营与监管难题,也让NB-IoT直接进入到大众的视野。

然而,“共享”的风口还未等到长出小翅膀,就“摔死了”一大片入局者,其中的典型就是有望引爆NB-IoT海量连接的共享单车。

2017年2月份, ofo 宣布与中国电信、华为达成合作,三方将共同研发基于新一代物联网 NB-loT 技术的共享单车智能解决方案。中国电信将为 ofo 提供国内覆盖最广的无线网络资源,华为将为 ofo 提供 NB-IoT 芯片,并提供网络技术支持。

四个月后,这三家企业联合研发的NB-IoT 物联网智能锁正式推出,并全面启动商用。这是NB-IoT物联网技术在移动场景的首次商用,也标志着酝酿近20年的物联网技术储备迎来了真正意义的规模化应用场景。

当时意气风发的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薛鼎向公众表示,“ofo小黄车是物联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场景。ofo把无桩共享模式与物联网结合,让单车成为服务和数据的入口,并成为万物互联的第一个突破口。”站在当下,回想那时,何尝不是NB-IoT的高光时刻。

另一共享单车巨头摩拜则在2017年的5月份的国际无线标准化组织3GPP工作组会议上,推出了最新采用NB-IoT技术的摩拜单车。

并且,摩拜还与四川移动、华为在NB-IoT创新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打造NB-IoT产业园区,推进窄带物联网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

风口来的快,去的也快。随着共享单车的黯淡收场,NB-IoT寄托在共享单车上移动场景的“明星应用”也回归理性,现在大街上运行的共享单车大部分依然主要采用2G连接。

共享单车的挫败,有其自身行业属性的问题,但并不代表NB-IoT的挫败,NB-IoT在其他行业依然不断渗透。水表、燃气表等表计行业仍旧是NB-IoT最大规模应用的领域。

除此之外,NB-IoT已经在消防、智能门锁、电动自行车防盗、共享白电等行业迎来规模化的连接,创造出一个个“明星应用”。根据华为的数据,截止2019年5月,NB-IoT连接数已达4500万,其中表计、电动车、烟感、白电等应用已超过百万,有望今年年底冲击千万级连接。

风口过后,回归现实;市场指导,良性发展,正是NB-IoT现在以及未来所走的路,这条路的顺利通行有赖于:

运营商网络的持续部署及优化。

更多创新应用场景的挖掘。

残酷洗牌下从业者的顽强坚持。

尾声

2009年8月7日,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开启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新纪元。光阴似箭,如果从那时开始算起,中国物联网的历程恰好走过了整整10年。

下一个10年的发展速度,必然比我们的想象要快得多。因为NB-IoT商用化只用了3年的时间便走过了其他通信标准10年的路程。

在不久前的7月17日ITU-R WP5D#32会议上,中国正式向ITU(国际电信联盟)递交了IMT-2020(5G)候选技术方案,并获得了ITU的接收确认函。

这个方案,常被称之为5G无线空口技术(RIT)方案。该方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3GPP新空口5G NR,另一个便是今天的主角NB-IoT。

ITU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作为5G指标的参考目标。也就是说,真正的5G,必须具备这些场景的应对能力。三大场景,分别是eMBB、uRLLC和mMTC:

eMBB:enhance MobileBroadband,增强型移动宽带。

uRLLC:ultra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

mMTC:massive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海量机器类型通信。

其中,mMTC就是针对物联网连接的技术指标,中国这次提供的RIT方案中涉及的NB-IoT技术,完全具备了平滑升级后融入5G网络的基础条件。当前的确可以认定NB-IoT就是5G网络标准之一,只不过专属于物联网海量连接领域。

2020年的6月,在WP5D#35会议上,ITU将正式宣布最终的5G技术方案,也就是最终的5G标准。届时,NB-IoT将正式获得5G“身份证”,未来可期!

最后,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来形容当今的NB-IoT :人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革。三年时间,NB-IoT即完成商用化进程,那么七年之后能达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预估,但可以笃定,5G引领下的NB-IoT以及整个物联网产业将彻底改变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