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工信部已与央行共同启动移动支付标准制定工作,国际通行的13.56MHz(NFC)方案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方案都将纳入行业标准。其中NFC技术发展空间较大,如果在产业链具备话语权,非常容易恃强凌弱,未来极有可能出现2.4GHz扮演弱势角色的情况。
工信部已与央行共同启动移动支付标准制定工作,国际通行的13.56MHz(NFC)方案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方案都将纳入行业标准。其中NFC技术发展空间较大,如果在产业链具备话语权,非常容易恃强凌弱,未来极有可能出现2.4GHz扮演弱势角色的情况。
旷日持久的移动支付标准之争终于渐渐明朗。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近日在2011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上表示,工信部已与央行共同启动移动支付标准制定工作,国际通行的13.56MHz(NFC)方案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方案都将纳入行业标准。这样的信息表明,两种技术标准可能会呈现出长期共存的局面。
“13.56MHz和2.45GHz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在公开环境中应用,也可以在封闭环境中应用,虽然应用场景不一样,但是在产品和设备的研发上面两种技术都应该考虑,我们在标准制定中也覆盖到了两种技术。”代晓慧说。
移动支付两种技术标准共存 恃强凌弱格局隐现
咨询机构估计,今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超过2.2亿,市场收入规模将达52.3亿元,同比增长78.8%,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但很长时间以来,“舶来品”13.56MHz和“本土产品”2.45GHz两种方案,哪种会成为国内的移动支付行业标准,业界一直存有争议。由于两个标准各有利弊,因此采用哪个迟迟未有定论。
作为国际移动支付标准,基于13.56MHz的NFC技术标准要相对成熟得多。适用于大部分现有的POS终端机,就是其一大优势。并且目前公交一卡通和银联也是这种标准的主要支持者。
“我们为什么要符合国际标准,为什么要和国际接轨,和国际接轨到底有什么好处?和国际接轨的结果就是把我们的钱给了人家”,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王立建看来,如果过多采用国际标准,也会对整个产业发展不利。“在13.56MHz技术上,我们也要做一些跟国际标准不太一样的东西出来”。
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研究员张晋认为,如果采用移动支付双重标准方案,实际上是无奈的折中,是妥协之举。
“不同技术标准争夺的背后,都是利益集团在相互博弈”,张晋表示,从行业角度、商业角度上看,产业链越成熟、接受度越高的技术标准就是最好的标准,从这点上讲,13.56MHz的支持者众多,在国内也有央行等金融业代表支持,明显要比2.4GHz更有优势。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副秘书长老杳也对IT商业新闻网说,其实,是否能成为国内标准并不重要,相对来说,13.56MHz未来的市场会更大一些。
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执行会长张琪近期表示,今后的移动支付市场有可能三足鼎立,即:一个是以银行金融为主体、一个以运营商为主体、还有一个是以第三方支付厂商为主体。
有移动支付技术提供厂商也表示,同时采用两种技术不会割裂市场,相反还有利于跨越金融电信行业壁垒。用户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同时支持两种移动支付卡,电信和金融机构可以分别发展自己的业务和用户,不再相互掣肘。
但张晋却并不这样认为:移动支付业务涉及多个领域,央行等金融机构涉足之后,其必然会对诸如中国移动这样的2.4GHz标准的支持者形成制约,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在产业链具备话语权,非常容易恃强凌弱,再加上13.56MHz的发展空间又比较大,未来极有可能出现2.4GHz扮演弱势角色的情况。
记者也了解到,中移动未来在移动支付业务上的角色可能会有些尴尬。目前以央行为代表的“金融军团”在城市支付市场的布局纵深,中移动优势很小,但如果转而拓展乡村市场,移动支付这一业务能否会被广泛接受和采用也是未知数。
中移动研究院人士也愤愤不平地表示,“金融军团”在移动支付中的主导地位难以动摇,几百万台POS机和ATM机均已完成改造,电信运营商不合作又能如何?另外,我们在倡导国产标准2.45GHz的时候,联通和电信的合作态度又在哪里?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张萌表示,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虽已确立,但短期内各主体尚无法形成深度的协调合作,未来各方合作模式不妨趋于多元化,例如终端和金融机构的合作、银行和信用卡组织的合作、电信运营商和卡组织的合作以及运营商与银行的合作等,以这样的方式推动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